安徽环境新闻网 » 产业 » 正文 »

滁州:抢抓“双碳”机遇 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凤阳瞩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在线监测。

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是未来全球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当前我国能够同步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且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随着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光伏发电成本显著降低,市场规模加速扩容,光伏产业加快发展迎来新一轮机遇。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发展势头。

为奋力争当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滁州市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率先谋划、抢滩布局光伏产业。几年时间,从无到有,该市已建立起一个投资规模大、头部企业多、产业链齐全的光伏产业基地,呈现出产业生态日趋完善、龙头企业加快集聚、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电站资源较为丰富等特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在建、已签约开展前期工作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12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44亿元。

未来,滁州市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力争通过3至5年,全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把滁州打造成为集聚效应显著、协同配套完善、国际竞争力突出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努力实现“世界光伏之都”的梦想。

12月14日-15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滁州)光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将在滁州市举行,大会主题为“拥抱革新 助力‘双碳’”,会议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行业专家、光伏企业等代表一起就政策方向、大基地开发、光伏+创新应用等行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期还将召开光伏产业链配套、融资、组件回收等多方面专题讨论会。此次大会也将充分展示滁州市投资环境、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先进技术等,展现滁州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的优势和滁州市委、市政府发展光伏产业的战略部署,以及树立“5688”发展目标,“奋进新征程、冲刺八十强”,努力实现“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的宏伟目标和生动实践。

特点鲜明 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目前,滁州市已建成、在建、已签约开展前期工作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12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44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10个,总投资122亿;在建项目22个,总投资60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2亿元;已签约开展前期工作项目9个,总投资317亿元;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174亿元。全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共35家,其中规上企业15家;1-10月份,实现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超100%,其中隆基光伏组件产值131亿元、福莱特光伏玻璃产值34亿元、晶科光伏组件产值52亿元,占全市光伏制造业总产值的71%。该市光伏产业具有产业生态完善、龙头企业集聚、技术水平领先、电站资源丰富等方面特点。

产业生态日趋完善。该市积极拓展太阳能光伏新兴产业,围绕光伏上下游产业链,着力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除多晶硅料以外,已建立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截至10月底,该市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等产能分别达33GW、280万吨、11GW,分别占全国总产能11%、21%、5%;建成华东院天长东大圩140MW等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累计建成光伏发电装机94万千瓦。

龙头企业加快集聚。该市在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等重点领域,已先后培育和引进福莱特、隆基、晶科、东方日升、英发、阳光电源、通威等一批全球排名居前的行业龙头企业,其中隆基光伏组件出货量位居行业首位、福莱特光伏玻璃出货量位居行业第二位。

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该市光伏制造业坚持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在滁部分光伏企业科技水平远超同行,处世界领先水平。隆基太阳能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4.06%,异质结电池转化效率达到26.3%,均为世界最高纪录;晶科N型单晶硅单结电池效率达到25.4%,刷新了世界纪录;东方日升将异质结组件功率最高世界纪录提升了160W以上,超大尺寸组件功率超700W,为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与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日升公司联合设立贝克勒尔光伏研究院及先进光伏电池研究中心,携手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

电站资源较为丰富。为加强地面光伏电站规划管理,该市统筹考虑电网接入、土地性质等因素,优先利用废弃矿山、滩涂、荒山荒坡、闲置水面等未利用土地,结合农业大棚、观光旅游、渔业牧业养殖(如光明乳业)等,因地制宜开展光伏电站资源普查工作。据初步摸排,全市可开发建设地面光伏电站规模达700万千瓦,电站资源丰富,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谋篇布局 实现链式发展

用好市场逻辑

着力打造项目集聚高地

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覆盖面积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100亿吨以上,是全国著名的“石英之乡”,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这里。该市依托丰富的石英砂资源储量和较高的资源品位,强化市场分析和科学论证,将光伏产业链发展放在全市“八大重点产业链”之首,建立产业“链长制”,围绕石英砂下游光伏玻璃与光伏组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采取梳理招引目标清单、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打造专业园区平台、完善跟踪服务机制等“五大举措”,持续深化产业项目“双招双引”手法、步法、打法,先后招引总投资200亿元的福莱特光伏玻璃、110亿元的晶科光伏组件、100亿元的隆基光伏组件和太阳能铝边框、100亿元的东方日升光伏组件和电池等一批光伏产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扩大资本力量

着力优化资源配置路径

滁州市出台《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暂行办法》,重点扶持基金落户、投资奖励、项目招引等,推动总规模100亿元的国调战新产业投资基金成功落地,累计设立产业类基金40只。开展千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制定《进一步扶持企业上市(挂牌)若干政策》,对完成股改、辅导备案、报会在审、过会待发(通过注册)企业分别给予奖补,今年以来新增光伏A股上市企业1家、重点培育拟上市光伏企业4家。为做好“产业链”金融服务,滁州市制定并印发了《银行保险业“链长制”对接工作方案》,建立了“1+1+2+N”工作机制。建立光伏产业“政、银、保、企”共商共建平台,创新“主办行+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一链一行多企”批量对接模式,1-10月份为光伏产业链授信达48.1亿元,22个光伏产业项目获批贷款18.5亿元。今年8月,浦发银行滁州分行联合苏州分行向滁州隆乐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放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1.09亿元,建设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34.5兆瓦,串起光伏产业“购-建-产-销”全链条,也形成了绿色发展跨省金融合作和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多重示范效应。

坚持平台思维

夯实发展硬核支撑

按照“专项—工程—基地—集群”集聚发展思路,该市建成以滁州经开区、凤阳经开区为“双核”、其他县(市、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承接大平台,滁州经开区光伏产业基地获批省“三重一创”新一代单晶高效光伏组件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光伏组件年产能占全省50%以上。新组建光伏行业协会、首批入会重点企业32家,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开展战略合作,借助协会智库力量推动光伏产业规划编制等,重点强化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合作。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奖补等方式,支持光伏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0个,其中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

提质增效 推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滁州市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新阶段新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快创新驱动,推动产用结合,聚焦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等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光伏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全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通过3-5年时间,全市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培育壮大5家以上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企业,全市光伏组件产能突破70GW、光伏电池产能30GW,光伏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把该市打造成为集聚效应显著、协同配套完善、国际竞争力突出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

强化规划引领,打造优良产业生态。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强化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进一步建设打造规模化、集群化产业生态。实施重点项目,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政策保障,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充分发挥金融资本作用,创新银行信贷支持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为光伏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挖掘不同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设立市级专项资金,加快拓展市场应用。注重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滁州市光伏行业协会作用,组织重大活动,展现滁州发展劲头。(文图由滁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