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产业 » 正文 »

桐城:秸秆黄储下“金蛋” 变废为宝促多赢

眼下,桐城市60多万亩水稻收割进入扫尾阶段。水稻秸秆除了部分粉碎还田,桐城市还开展秸秆黄储,实施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多赢。

10月18日,在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刚刚收获过的水稻田里,一台秸秆打捆机正在作业。机械驶过,平铺在稻田里的秸秆被自动收进机厢。一圈下来,机厢里就被秸秆充满。随着嘀的一声,被捆扎得结结实实的巨大草球从机厢里滚下来,就像母鸡下蛋。不到20分钟,10多亩水稻田里的秸秆就变身20多个“巨蛋”。这些“巨蛋”一个足有500公斤,收储公司按照一吨260元出售。

桐城市轩宇农事服务中心专门从事秸秆黄储工作,公司4台秸秆打捆机分散在桐城各地的水稻田里,加紧收储稻草。该中心负责人笪久旺介绍,这些收储的稻草一部分用于育秧基质,一部分用于制作牛饲料,一捆能卖一百多块钱,一亩田大概可以收二至三捆。

秋收后的水稻田里,放眼望去,一个个“巨蛋”挺立其间,在阳光下散发着谷物特有的清香。这些稻草将进入牛栏、车间,发挥“余热”。

近年来,桐城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变废为宝。据了解,2021年,桐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7.18%,其中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43%,新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4个,能源化、原料化利用量占总量的36%。

“采用秸秆黄储技术,一方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一方面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实现变废为宝,多方共赢。”范岗镇杨安村党总支副书记丰茂盛说。(余大国 华璐)

原标题:桐城:秸秆黄储下“金蛋” 变废为宝促多赢

来源:桐城新闻网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