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产业 » 正文 »

滁州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能源安全保障

近年来,随着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也在持续高速增长,迎峰度夏时段电力保供形势严峻。风光资源丰富的滁州在能源转型发展的路上作出了积极探索,新能源装机容量逐年增大,但为何难以派上大用场?未来,怎样才能确保电力供应安全稳定?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了解。

滁州市供电公司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滁州市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为11.72%。“十四五”以来,特别是2022年滁州市全社会用电量为283.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4%,总量及提速均居全省第二。滁州电网最大负荷创历史新高430.76万千瓦,同比增长21.77%。业内人士分析,“双碳”背景下,滁州地区最大负荷将进一步增大,电力保供面临更大挑战。

据了解,滁州电网支撑性电源少,清洁能源占比高。根据滁州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滁州地区风电、集中式光伏可开发总容量分别达260万千瓦、648万千瓦,2021至2022年获批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合计达233.75万千瓦。市发改委相关人员介绍,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36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84%,位居全省第2位。规划到“十四五”末,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600万千瓦,可发电103亿千瓦时左右。

然而,去年滁州新能源装机容量虽有290.15万千瓦,但在迎峰度夏最大负荷时刻发电出力仅为94万千瓦,难以担当起主要保供责任。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储能配套调节设施建设不足,新能源发电不仅难以发挥更大作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解决新能源发电“用不了”和“出不去”难题的有效路径。

去年10月,滁州市供电部门建成新型“近零碳”电力生产区项目,创新引进微电网智慧用能管控系统,通过高度智能化的零碳运行策略,实现风、光、储、充等多种能源要素的一体化协调控制,保证清洁能源在电力生产区内的精确调度和自平衡消纳。项目运行6个月来实现生产区“近零碳”运行140多天。

此外,滁州市供电部门还在华东区域首批国家级示范项目——天长杨村智能微电网试点微电网接入平台,在去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关键时段,成功调控微电网,全省首次实现地市级电网与微电网互动,增供电力1000千瓦、电量2000千瓦时,满足200户家庭一天用电;携手来安县政府,在来安县双创产业园建设热源塔热泵机组和蓄水罐,以水为介质,充分利用电能的峰谷价差和蓄能电价政策,移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园区用户空调使用成本,助力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新能源波动性供给与刚性负荷需求之间的矛盾、新型电力系统高建设成本与电价疏导矛盾等。业内人士指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场全方位变革,是涉及到源网荷储、科技装备、政策机制等众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需政企联动积极探索实践。

日前,滁州市人大与滁州市政府召集多家市直部门在滁州供电公司召开座谈会,就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进行深入探讨。目前,市政府正在抓紧成立工作专班,将围绕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两条主线,抓实规划编制建设方案、推动示范项目落地等,从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充电侧等多方发力,力争将滁州打造成安徽乃至全国的地市级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特色样板区”,确保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全媒体记者王太新)

原标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能源安全保障

来源:滁州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