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合肥市在肥东、长丰、庐江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8月19日,记者从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5%,累计节本增效约8000万元。
绿色种养降本增效
“从前畜禽粪污无处排,现在经过收集处理,成了庄稼的‘营养餐’……”说起粪肥还田,肥东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殷传法打开了话匣子。在肥东县杨店乡,殷传法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小的养鸡场,年出栏肉鸡12万只,虽然效益可观,但养殖产生的粪污一直是个让他伤脑筋的问题。
2022年,他所在的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参与肥东县实施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立起“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自家养鸡场的粪污找到了出路,殷传法还积极对接其他养殖企业和种植大户,提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粪肥配送还田服务。目前,合作社服务的养殖企业已达到9家,服务种植面积1.1万亩。
杨店乡大李社区养猪大户王建强养了近300头猪,建了三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处理猪场粪污。“沼液是很好的肥料,但量大了,处理起来很费神。这几年,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定期过来把沼液运走,再送进周边种植大户的田里,让我省了好多事。”王建强说。
杨店乡东红社区种粮大户张建文也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受益者,他种了936亩地,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油菜)。“瑞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免费把沼液运来并施到田里,沼液作为基肥,每年两季作物各施一次。这样一来,每亩两季可少施复合肥60斤左右,节省化肥投入近百元。”张建文说,正常年景,用沼液的水稻比单纯用化肥的水稻每亩要增产50至100斤。
科学管理粪肥还田
在合肥,粪肥还田也有“门道”,并不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施放。
肥东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系统化总结提炼,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分作物、分粪肥种类集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技术模式,提升粪肥还田定量化、科学化水平,严禁超量施用、无序施用。
“我们以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为试点项目技术服务依托单位,通过多次调研商讨,确定了粪肥还田数量:粪肥还田示范点固体粪肥每亩施用300公斤、液体粪肥每亩施用2吨。”肥东县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奎峰告诉记者。
粪肥还田的效果如何?风险如何把控?针对这些问题,庐江县依托县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一站一盟一中心”,充分利用与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邀请专家和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对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帮扶。同时,围绕水稻、小麦、油菜和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实施绿色种养技术模式定点监测30个,做好指导与监督管理。
长丰县建立“畜禽粪污-有机肥-农田”循环经济模式,优化升级粪肥还田智慧监管系统,对粪肥还田区域、面积等进行动态监管,形成全县粪肥还田监管一张图系统。并通过招标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粪肥还田之前及时开展粪肥抽检,抽检合格质量符合标准后再进行还田,避免因还田的粪肥质量不过关造成土壤污染。
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土肥站站长桂苗表示,自2021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来,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等地农业生产实现了节本增效,通过使用粪肥,替代并减少化肥施用量(折纯)约5306吨。截至2024年7月,全市建立绿色种养粪肥还田应用示范面积123.57万亩,按照65元/亩来计算,累计节本增效约8000万元。( 记者 卫晓敏 实习生 汪鑫 )
原标题:种养循环让“肥水”不外流
我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5%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