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产业 » 正文 »

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 | 在中国环境谷 看企业为环境治理“把脉问诊”

大皖新闻讯  9月5日下午,“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合肥行采访团来到位于合肥蜀山经开区的中国环境谷,目前,这里已集聚400余家环境领域重点企业,积累了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被称为“生态环境医院”,为环境治理“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着力促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科大硅谷、中国环境谷双“谷”联动格局基本形成,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科创企业集聚涌现,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安徽省城区首位。

中国环境谷。

守护蓝天新利器

9月5日下午,“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团深入探访了合肥蜀山经开区的中国环境谷,亲身体验了这一环境科技创新高地的非凡魅力。据介绍,中国环境谷致力于打造一座“全科环境医院”,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一整套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集聚了一批环境领域重点企业,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其研发制造的用于大气监测的激光雷达引起了采访团团员的极大兴趣。“你看,这台正在进行测试的激光器发出了绿色光、黄色光,还有我们看不到的紫外光。”在800平米百级无尘超静试验室外,合肥中科环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付毅宾介绍,发出的绿色光和黄色光能够监测颗粒物,紫外光用来监测臭氧。以监测PM2.5为例,这套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其时间与空间分布等关键数据,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筛查,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推送给环境监管部门。

随后,采访团移步至设备组装调试车间。“这个是便携式颗粒物激光雷达,覆盖半径大约为3至5公里,在城市中运用较多。”付毅宾表示,夜空中有时会出现“神秘”的绿色、橙色光,这很可能是由大气监测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束。为减少激光束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激光雷达一般会部署在城市制高点,并设置一定的角度,从而避开大部分建筑物。

此外,该公司还拥有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固定式)、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便携式)、开放光路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多款产品。近年来,公司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国庆70周年阅兵等众多重大活动保障工作。

日均最高检测500个样本

如果说中国环境谷是“生态环境医院”,那么中科智慧环境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智慧”)就是水环境诊治的“医生”。

在该公司AI水质检测实验室,采访团看到现在已实现全自动检测,一个机械手臂从放置区抓起装有采集水样本的样品瓶,自动扫码开盖后,样本被传送到全自动“生产线”,依托优化算法,仅40分钟,检测结果便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在中科智慧,采访团与工作人员交流。

“这套全自动AI水检系统,不仅可以同时检测分析10个样品,速度还是人工的40至50倍。”中科智慧技术总监介绍,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以自动检测仪器为核心的合肥AI水质自动检测中心,指标覆盖面广,日均样品检测能力可达500个。并且,这套检测系统具有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特性,可实现水质监测项目全自动、批量化和无人值守检测,提高水质检测效能、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溯源性,同时大幅度降低检测成本。

目前,这套系统应用于阳澄湖、白洋淀等水域的水样分析,为当地环保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施策。

此外,该公司还基于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合流量计、水位计、流速仪、雨量计、视频等多种感知设备,对长江、滇池、太湖等流域排水入口采集水位、流速、流向、流量及雨量等数据,并结合积分算法,可实现100余项水质监测指标的在线监测,准确计算污染通量,为精准治污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

数字赋能 “治水”有方

“南水北调”旨在破解我国水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的调水工程,将实现“南北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重要角色。

“十几年来,我们持续参加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水利信息化项目。”中水三立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办经理刘冬冬介绍,自2007年起,公司已累计参建南水北调信息化工程80余项,在信息化细分领域参建项目数量与中标金额均排名全国首位,业绩遥遥领先。项目覆盖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从渠首到干渠、从干线到地方支线,从信息化项目建设再到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

中水三立工作人员介绍项目情况。

不仅如此,中水三立还积极参与安徽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2022年3月,该公司与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水运部分船闸自动化系统采购及安装项目合同,承担船闸计算机监控、视频监视、通信与广播、船舶智能过闸收费和感知等多个系统的建设工作。“这是‘数字巢湖’平台,我们承担的是总集成标段,这一平台荣获2022年中国地理信息金奖。”刘冬冬表示,“数字巢湖”平台上线后,巢湖连续三年未大规模爆发蓝藻,2023年水质达到并稳定在III类水。

记者了解到,自1999年成立以来,中水三立一直很重视技术研发及创新,设立了专门的软硬件研发部门及中心,拥有一支百余人的专业产品研发团队。目前已拥有三百余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近年来,公司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新产品认定,先后荣获30余项国家和省级自主创新产品,2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火炬计划等。

对于未来发展,刘冬冬表示,今年中水三立发起成立禹域智水研究院,旨在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协同生态,邀约更多创新合作伙伴加入,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合作方向规划,进一步激活涉水数据价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环境谷打造“全科环境医院”

在中国环境谷的一楼展厅里,一幅详尽的蜀山区环境产业企业布局图赫然在目,它如同一张精密的“生态环境医院”图谱,清晰勾勒出各领域“医生们”的专业特长,覆盖水、大气、固废治理、环境修复及监测等全方位服务。这些企业凭借尖端技术和丰硕成果,为全国各地水生态环境的守护与提升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在环境科技大厦,采访团了解到这里是蜀山区打造环境产业的孵化载体,重点培育初创企业。目前,蜀山区环境产业已从“基本空白”发展成为全国环境产业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

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正式落地,集聚30余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规模120亿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母基金正式落户;建成一批优质载体,形成从孵化器(环境科技大厦)到加速器(工投慧谷科技园、城投环境经济产业园、天瑞金MAX环境科技园)再到专业园区(运河新城低碳园区)的完整孵化载体平台。

中国环境谷还获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全省首批省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点合作园区、全省首批省级先进环保特色产业园、全省首批省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节能环保)、全省唯一省级技术创新标准基地等多项荣誉。

据介绍,中国环境谷构建了“环境高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的全产业链框架体系。截至目前,已集聚阳光电源(零碳基地)、湖南力合、蓝盾光电、中贝新能源、联鹏新能源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400余家,在大气、土壤、水等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建立领先优势,积累了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2023年营收突破450亿元。

未来,蜀山区将坚持区域开放发展,以G60科创走廊高质量一体化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发展集群,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城区一体化合作,探索组团式资源对接,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促进重大投资项目协同布局。力争到2027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环境产业营收规模突破1000亿,努力成为全国环境领域的技术策源地和重大关键产品来源中心。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姚一鸣/文 张洪金/图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