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我终于放下了心了!”近日,家住安徽省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的李先生外出散步,看到一企业烟囱正在对外排放烟雾,担忧会对自己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李先生拿出手机,打开“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点击“便民服务”,输入企业名称进行搜索,短短几分钟,便看到了这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污染物排放、污染防治设施等相关信息,同时“专业名称及术语解释”一栏还对部分涉及的专业名词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经查询,他发现企业排放的烟雾,是通过脱硫塔、多管布袋除尘等污染处理方式,使废气达到环保允许的排放标准才进行排放的,李先生顿时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这是宣城市实现企业环境信息“掌中看、掌中验”的一个生动镜头,也是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政务公开“服务阵地”的一个新尝试。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持续加强政务公开,推动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更加透明规范,不断满足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需要,凝聚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识,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连续三年获评“宣城市政务公开优秀单位”称号。
找准标准规范“着力点”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始终把政务公开作为全局重点工作之一,制发《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宣城市生态环境局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定期在局务会听取政务公开情况汇报,对“政务公开”板块每个栏目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压实信息发布职责。局办公室明确专人,定期对重点栏目开展检查,针对性印发政务公开工作提示单,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更新,准确做好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对县市区分局领导班子考核中,增设“政务公开”评分指标,并根据日常测评情况赋分,推动工作提标提质。2024年,主动发布各类政务公开信息245条,其中部门文件9件,政策解读信息8条,行政权力运行类信息35条,动态信息193条。
在此基础上,完善信息审查发布“三级审核制”,明确各部门信息制作人员、政务公开负责人员、分管领导3个环节审查责任及审查程序、任务、要求,对涉密、涉隐私等不同类型信息,明确要求不予公开,守牢政务公开安全底线。定期对局信息公开栏目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常态化开展安全监测评估,及时掌握栏目更新进度。部署组织实施全市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公开排查清理活动,在日常检查基础上,进一步集中清理政务公开栏目下无关、无效、不需要长期保留及负面清单信息。
找准公开质效“着力点”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三同步”要求,建立政策解读与文件起草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在重要政策上会议题收集、部门材料报送、发文等环节加强联动,做到解读材料和文件草案同步报送。注重提高多样化解读率,以手绘方式解读《宣城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通过图文解读《“黑科技”助力宣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宣城市“无废城市”建设》等,不断提高政策解读质量。开展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月”活动,今年,以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涉企规范性文件等为重点,创新性探索出生态环境领域政策“集成式”解读,帮助企业更好获取、理解政策。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还建立政务公开“互查互学”机制,按照“随机分组、交叉检查、全面覆盖”的原则,每月中旬组织市局、各县市区分局之间交叉检查和学习借鉴。一方面,互查短板漏洞,互评问题及时交办,推动整改落实;另一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做到闭环管理,举一反三,切实提升整改质效,对省和市每月反馈的政务公开测评问题,按照交办、整改、复查、再整改,为推进政务公开提质提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找准服务效能“着力点”
宣城市生态环境局强化服务理念,精准研提答复内容,整理答复模版和案例,明确回复要求,指导各部门依法规范答复信息公开申请。明确专人查看依申请公开网上受理平台申请情况,发现公开申请第一时间收文办理,防止出现遗漏、延误。开展依申请公开培训,严格做到广泛收集资料、主动沟通协调,谨慎规范答复。对不属于本单位公开职责范围事项,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基础上,主动告知获取渠道,尽可能便民、利民,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和满意度。2024年,全局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15件,均逐一规范答复。值得一提的是,宣城市生态环境局还积极拓展公开渠道,以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群众便捷为切入点,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政务公开“服务阵地”。除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传统渠道外,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公众开放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公开政府信息,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政务公开的效果进一步显现。2024年,召开新闻发布会4场次,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分别发布信息1095条、1011条,切实提高了服务效能。(周明助)
原标题:宣城实现企业环境信息“掌中看、掌中验”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