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正文 »

专家解读 | 以先进适用低碳技术 激活产业绿色转型新引擎

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是关键支撑,进一步加强先进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至关重要。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以下简称《目录》)聚焦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遴选了103项具有显著减排效益的低碳技术,涵盖示范类和推广类两大类别。对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目录》遴选发布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强调加快节能减污降碳技术研发推广。发布低碳目录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全面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再次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目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梳理选拔了一批目前在各重点行业的优秀技术产品与先进服务,帮助地方政府和园区企业明晰碳减排技术使用的优先级和成果转化路径。《目录》的发布显著促进了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识别和技术转化,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全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本质就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目录》的发布恰从源头和结构着手,帮助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找到新发现、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以更高效率、更少成本、更低资源投入的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全面赋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24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达到创纪录水平,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逆转过去的许多发展成果,各国的气候行动远未达到减排目标。各国际组织呼吁各国采取紧迫且更有力的行动,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强化科技赋能,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国际绿色低碳科技竞争正在孕育新一轮产业变化。《目录》的发布,不仅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扎实成效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将极大支持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低碳技术转移,助力将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带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携手推动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对接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以合聚力、以行致远。

二、《目录》编制实现多项突破,具有较强示范性和适用性

一是广泛征集、严格把关。在征集方面,以单位自主申报和管理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实现广泛的技术征集动员。征集工作一经启动就得到了全社会的热烈回应,来自各相关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管理部门组织推荐的技术数量超过千项,远超历批次《目录》征集规模。在遴选方面,组织了来自全国各领域70余家评审单位的百余位技术评审专家以背靠背方式独立评审,在历时近一年时间里经过符合性审核、专家审核、技术答辩、部门复核、社会公示、信息确认等多个环节,确保遴选过程严谨、信息准确和结论科学。

二是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目录》推荐技术覆盖能源生产、工业制造、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核心碳排放领域,形成“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固碳”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将二氧化碳和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均纳入技术减排考量。兼顾增量优化与存量改造,可全面支撑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地。同时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征集推广兼顾创新前沿与市场应用的低碳技术。《目录》中示范类技术以“高、精、尖”为特点,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形成可复制的典型项目经验。如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技术、纯氢竖炉还原技术等。这些技术通过工程化验证,具备规模化应用潜力,为行业提供了低碳转型的技术标杆;推广类技术聚焦成熟度高、经济性强的解决方案,通过广泛适用性降低行业应用门槛。如实现应用场景创新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再电气化应用技术等。技术参数明确、应用场景清晰,结合典型项目数据,可为地区管理部门和园区企业提供“菜单式”选择。

三是信息详实,披露全面。与以往四批次的《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相比,第五批《目录》共发布了103项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发布规模较以往批次有了较大增加。在发布内容方面,在延续以往发布体例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的工程案例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和减碳效益,便于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更好理解技术应用场景和推广潜力,准确获取技术细节信息,开展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

三、多方协同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录》持续发布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而推广《目录》的低碳技术需要多方协同合作,结合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等多维度努力。

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企业不仅是市场经营的主体,更应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真正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好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围绕发挥企业在供需两端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导向机制,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的适配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关键作用,构建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支持,产业链创新链不同环节攻关齐头并进的融通创新格局,引领行业产业实现变革跃升。

二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领域的复杂关系,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协同联动推动转化效能提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平台建设管理,统筹提升成果管理、技术转移、资产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创平台和专业服务,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各类技术交易市场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是对接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技术成果的高质量转化需要研发、工程、推广、管理人员的多方互动和持续跟进。要积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作用,采用线上线下联动形式支持技术推广,通过低碳技术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协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探索“园区+企业”“应用场景+技术”双向互动的低碳技术转化应用模式,增强低碳技术示范效果,为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找出口、通路径,因地制宜开展系统性、区域性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多方联动保障低碳技术推广需求。

作者廖原 单位: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

原标题:专家解读 | 以先进适用低碳技术 激活产业绿色转型新引擎

来源:中国环境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