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变身城市“绿肺”、过去隐患重重的采石场经治理后成为生态陵园……近年来,滁州市探索推广“以用定治”生态修复模式,让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阳春三月,定远县泉坞山城郊森林公园一片葱绿,人们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惬意地享受着“森呼吸”。定城人心里明白:“过去的乱石堆、垃圾场有如此大的变化,多亏了当地政府推行的一场生态修复行动。”
泉坞山位于定远县城北部4公里,曾是一座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开采矿山,开采结束后留下一座“满目疮痍”的无主矿,百米深的采矿坑犹如一道“伤疤”,裸露的岩石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成了当地人的一块“心病”。2020年,定远县积极推进矿山自然化、景观化修复。
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和危害、减轻矿石环境污染、恢复土地功能及植被重建、美化矿山生态环境,泉坞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和保护了地质环境。同时,该县坚持生态修复与开发“两手抓”,投资2560余万元建设定远县泉坞山城郊森林公园。如今,生态修复后的泉坞山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成为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滁城一处废弃宕口,属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由于过去采石挖掘,该废弃矿山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及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中,我市统筹考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城区现有墓地已无法满足殡葬需求,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陵园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启动。目前,累计投资1800万元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顺利竣工。同时,生态陵园200亩用地已供应,陵园建设工程(一期)已基本完成,建成墓位900余个,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殡葬需求。
据介绍,滁州市共有废弃矿山391个、面积5.61万亩。截至2024年底,已修复248个、面积3.73万亩,修复率分别为63.43%、66.49%,已投入资金约8.79亿元。目前,全市已利用废弃矿山建成城市公园项目3个,建成陵园墓地项目2个,正在建设野生动物园项目1个,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5年,全市计划再修复废弃矿山81个、面积1.1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深化推广‘以用定治’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同时加强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全流程监管,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综合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的一体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滁州市矿山生态修复的品牌效应。”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
原标题:我市推广“以用定治”生态修复模式,变废弃矿山为城市公园、生态陵园……
治理废弃矿山 释放生态红利
来源:滁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