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产业 » 正文 »

淮南:采煤沉陷区变身“水上牧场”

一排整齐的巨型白色锥桶漂浮水面,一群育苗时而在水面争食,时而潜入水底小憩。6月30日上午7时,养鱼大户刘传苗来到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的渔业基地,将一舀子鱼食撒到圈筒中,一群手指长的黄金鲫鱼瞬间围拢过来,在水花翻滚中大快朵颐。

在渔业基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8个巨型圈桶。很难想象,这片曾经因煤炭开采而伤痕累累、积水成湖的采煤沉陷区,如今正悄然上演一场“生态逆袭”,变成了生态“牧场”。

采煤沉陷区变身“水上牧场”。  柏松 摄

为盘活采煤沉陷区资源,今年4月,淮南市试点采煤沉陷区生态养殖牧场全产业链行动,谋求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渔业发展双赢。

6月13日,刘传苗从淮南窑河渔场购进1.6万元鱼苗后,便将鱼苗放进圈桶中养殖,每隔3个小时便喂料1次。对他来说,在采煤沉陷区的稳沉水面用圈桶养鱼,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定时喂食,让鱼苗快速成长。  柏松 摄

漂浮圈桶直径4米,深3.5米,整体成锥形,漂浮在沉陷区水面上,8个圈桶内水流涌动,淮王鱼、黄金鲫、罗非鱼、瓦氏黄颡等4个品种的鱼苗密集游弋,活力十足。

在岸边的智能控制室内,刘岗村党支部书记范光波轻点鼠标,各项养殖参数便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范光波也是楚元投资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作为刘岗村的‘强村公司’,楚元投资28万元,购置圈筒、监管养殖过程。养殖大户投资鱼苗、日常养殖,每个圈桶一季可收获1500斤鱼。”

圈桶里的鱼苗争相进食。  柏松 摄

每天清晨,刘传苗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7时喂鱼,8时抽水,只需20分钟,一个圈桶便实现生态循环。

这个生态循环源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新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专家何绪刚告诉记者:“利用水产养殖绿色圈养技术,核心是‘能时时打扫池塘卫生’,成功破解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保护的两难命题。”

随着水下摄像机慢慢下潜,圈桶下部的锥形斗状结构清晰可见,配合虹吸技术,鱼类代谢残饵、粪便等固体废弃物被收集至排污管,进入岸边的生态净化区,过滤后再回排至沉陷区水面。

采煤沉陷区水面放飞希望。  柏松 摄

“这里曾是煤炭开采留下的‘伤疤’,地表塌陷、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望峰岗镇负责人卢奇向记者介绍,利用沉陷区形成的稳沉水域资源,引入高效、清洁的圈养技术,综合治理、变‘废’为宝,探索“生态渔业示范模式”。(记者 柏松)

原标题:基层观察 | 采煤沉陷区变身“水上牧场”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