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法治 » 正文 »

环保督察典型案例 | 六安市部分县区林地破坏问题多发

2024年6月,安徽省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六安市发现,六安市部分县区林地监管不到位,公益林保护不力,违规侵占、破坏林地问题突出。

基本情况

六安市地处皖西大别山区与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交织区,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39.47%。保护好六安市的森林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构建我省“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意义重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益林保护不力

《森林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公益林除抚育、更新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外,不得采伐。舒城县严冲村余家大山、四房山公益林是杭埠河两岸水土保持林,督察发现,2022年至2023年,该公益林承租人以“森林抚育发展油茶”为借口,擅自采伐60余亩国家级公益林,造成部分表土裸露,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督察组要求对上述公益林使用情况作出说明,六安市林业局及舒城县林业局在该公益林已被侵占破坏的情况下,出具“无采伐”的虚假情况说明。

图1 舒城县余家大山、四房山公益林采伐前历史影像(2022年10月2日)

图2 舒城县余家大山、四房山公益林采伐后历史影像(2024年5月23日)

图3 2024年6月16日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余家大山公益林遭采伐

图4 市、县林业局出具“无采伐”虚假情况说明

2022年,舒城县朱家大塘水库北侧约13.7亩公益林被擅自采伐。国家林草局下发2023年三季度森林督查变化图斑,要求核查该采伐迹地。2023年11月,舒城县万佛湖林业站现场核实后,上报“不存在违法使用林地或采伐”的核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二)现场核查弄虚作假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对使用林地申请进行用地现场查验,重点核实是否存在未批先占林地行为,并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2023年1月10日,裕安区重点工程建设处申请永久使用林地建设金石湾公园。同日,裕安区林业局开展现场查验,督察组通过查阅卫星遥感监测影像及金石湾公园施工日志发现,现场查验当日,在金石湾儿童乐园基本建成,林地用途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裕安区林业局仍出具《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并称“项目区范围内未发现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未批先占等违法使用林地行为”,查验结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督察还发现,在对安徽汇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00吨金银花项目、安徽金澄色彩纺科技有限公司再生差别化功能性纤维色彩纺项目、金寨县王湾建筑石料用大理岩矿东侧边坡安全隐患治理项目的现场查验中,金寨县林业局存在未如实记录现场情况,查验结论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图5 2022年12月6日金石湾公园施工日志显示已建设儿童乐园

图6 裕安区林业局出具“未发现 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说明

2023年7月,安徽茶源故里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未取得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毁坏林地6.25亩建设“云谷茶境”茶旅宿集项目。舒城县林业局不仅未对其违法行为予以查处,反而于2023年8月以低效林改造的名义为其补办林木采伐许可证,为非法毁林披上“合法”外衣,并在国家森林督查暨林政执法综合管理系统中谎报“不存在违法使用林地或采伐”。

(三)临时使用林地监管不力

《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满后一年内,用地单位必须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不得以临时用地名义批准永久性建设使用林地。2020年11月,舒城县交投公司以临时使用林地名义,向六安市林业局申请临时使用林地95.2亩建设建筑材料堆场。2021年3月,六安市林业局批复同意,并明确占用期限不得超过2023年2月底。但舒城县交投公司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建设办公楼、生产厂房等4幢永久性建筑物进行机制砂经营活动,截至督察进驻仍未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图7 舒城县交投公司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

2020年至2021年,裕安区林业局批复同意安徽金丰源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六安市松枝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六安市皋尧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六安市利惟农业有限公司、六安市美刚生态养殖有限公司5家企业临时使用林地,共计20.7亩,使用期限不超过2年,分别于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到期。督察发现,上述企业至今仍超期占用林地,未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六安市相关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对临时使用林地缺乏有效监管,部分林地由审批时的“临时使用”变为事实上的“永久占用”。

原因分析

舒城县、裕安区、金寨县对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管不力,落实林地保护责任不到位,六安市林业主管部门指导把关不严格,导致林地侵占破坏问题突出。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原标题:安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六 | 六安市部分县区林地破坏问题多发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