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法治 » 正文 »

亳州创新实施智能化“非现场”监管

亳州市紧密结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际需要,按照创新、实用的原则,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于2023年12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建设、运行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平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创新监管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统一平台,实施全域生态环境实时管控;通过闭环管理机制,高效统筹监管服务;通过智能化分析研判,强化重点领域精准治理,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今年以来,截至8月28日,全市优良天比率71.4%,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3位;重污染天数1天,同比减少8天。1—7月,全市13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76.9%,同比上升30.7个百分点。

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智慧管控

强化统一平台支撑,全面系统归集数据,深度挖掘生态环境监管服务应用场景,推进由“数字化”向“数质化”变革。

一是搭建平台。紧紧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废管理、噪声监管、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执法以及日常办公等8个方面,整合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重点排污单位管理等11个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亳州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平台”,实施统一监管调度。

二是归集数据。融合生态环境部门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环境信访、行政处罚等数据,接入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动车遥感、车载走航、道路交通站、超级站等数据,连通公安部门8962路、住建部门729路监控视频,实现数据共享共用。

三是强化感知。新建秸秆禁烧高空瞭望、工业企业用电监控、餐饮油烟工况在线监测,升级污染源自动监测动态管控、执法车辆实时定位等系统模块,丰富生态环境监管数据源,多方感知、全面监管污染源。四是开发场景。突出重点监管领域,构建大数据算法模型,在污染源排放监管、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管控、建筑工地扬尘管控、移动源管控等应用场景下,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打通区域界限,实施全域共治

建立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处置调度机制,推深做实闭环管理,提高智能分析应用能力和水平,推进由“数质化”向“数智化”变革。

一是全域实时监测。依托市域内180套污染源在线监测点位、660个高塔视频监控点位、5105个用电监控设备、412套车载物联网监测设备、1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8个水质监测站点,及时发现全市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点位,实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二是全域统一预警。根据监测数据特征,设置不同的数据报警阈值,提供报警推送。首次报警,系统自动发送短信,告知企业整改。平台通过数据智能分析自动识别数据异常线索,提供治污设施运行异常,污染源排放超标、参数异常,餐饮油烟净化器清洗超期、运行异常,空气质量高值路段,空气质量冒泡站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焚烧火点等报警。

三是全域统一调度。平台由专人统一调度,设置市、县、乡镇三级管理构架,开通企业账号,实施报警、反馈、检查、整改全过程闭环管理。报警持续时间长或多次报警的,平台直接派发执法任务,由属地执法人员现场执行。定期组织专家根据平台报警、企业整改、现场核查等情况,深入分析研判,明确热点区域和问题,发布管控建议。

打通线上线下,实施精准治理

高效衔接线上监管和线下执法,秉持“守法企业无事不扰,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原则,推动环境执法由“现场”向“非现场”变革。

一是强化报警提醒。平台自动向排污单位负责人推送环境问题报警短信,排污单位通过微信小程序填报情况说明、整改措施和整改落实情况,上传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佐证材料,由监管人员以非现场形式完成确认。自平台运行以来,共发布6500条信息,达到违法行为提前告知,督促企业及时整改的监管效果。

二是强化帮扶指导。通过平台提供的各类环境信息,形成4900家企业“画像”,针对性加强对问题企业的帮扶指导,整改企业环境问题665个,推动企业增强环保守法意识,规范生产经营,完善污染防范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强化联动执法。平台汇集异常线索,形成证据链自动推送给执法人员,大幅提升执法精准度并降低执法成本。紧盯非现场监管推送的环境违法线索,立案查办企业超标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等违法行为12起,罚款87.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3人,营造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倒逼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原标题:亳州市推进污染防治方式创新实施智能化“非现场”监管

来源:亳州生态环境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