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环保机构野生救援(Wild Aid)、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共同发起“地球一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公众倡导活动”(简称“地球一援”减塑活动)。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王一博为此拍摄了宣传视频和平面海报,并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鼓励公众做个“自带派”,通过自带水杯、餐具和环保袋等用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的产生。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数据,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有90%是一次性的或只被使用了一次,而全世界9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绝大多数塑料垃圾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环境中,污染土壤、水和空气。除了污染问题,塑料垃圾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是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际环境法中心(CIEL)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塑料由化石原料制成,从开采、运输、精加工、焚烧、填埋到分解,都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如果塑料产业按照目前速度增长,到2030年,塑料的生产和焚烧将排放13.4亿吨温室气体,相当于295个500兆瓦燃煤电厂的排放量。
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要明显减少”。野生救援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余冲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多个主体都积极行动起来。对于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来说,在成熟的替代产品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是从源头减少产生一次性塑料垃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大家成为‘自带派’。”
此次减塑活动邀请王一博参与,通过充满时尚动感的视频和画面,将年轻人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美丽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表达出自带水杯、餐具和环保袋这些“微小”的行动对人类共同的陆地、海洋和城市的“巨大”影响。
“我们接受一次性塑料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应当思考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野生救援公益大使王一博说:“‘自带派’不仅是一个身份标签,也表达了一种态度:行动不分大小,每一份努力都值得鼓励。”
“‘地球一援’减塑活动为公众提供了简单易行的环保行为选择,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期待更多人成为‘自带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的地球。”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补充道。(中国环境报记者 欧阳近人)
来源:中国环境APP
原题:“地球一援”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公益大使王一博鼓励公众做“自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