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公益 » 正文 »

合肥:志愿者引领“新时尚” 居民养成“好习惯”

高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生活垃圾转运站

“以前小区到处是垃圾桶,气味难闻还招蚊虫,如今生活垃圾都在集中投放点分类投放,每天还有专车及时收运,小区环境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有感于生活垃圾分类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家住高新区的王阿姨还主动成了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

当前,合肥市着力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体系全链条,坚持全过程发力,以“绣花”的精细功夫,推动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的提质增效,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好习惯”,让城区环境更宜居。

双管齐下——

“硬标配”“软宣传”再加码

城管队员向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宣传

“大姐,这袋厨余垃圾里面有餐巾纸,要记得拣出来扔到其他垃圾中。”在高新区天乐中心幸福里程小区的分类垃圾投放点前,身穿蓝马甲的垃圾分类劝导员王世涛熟练地帮助居民做好分类投放,他所在的小区是合肥市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三年多以来,垃圾分类的“新时尚”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好习惯”。

截至今年6月,高新区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347个,高新区城管大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区还将在居民小区和商业街,新建100座生活垃圾投放收集点,并在土建施工、箱体材质、安装设备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升级。目前,高新区建成的集宣传、投放、存储为一体的分类投放站点已全部启用,撤移原先单元楼下露天摆放的垃圾桶,大大改善了小区卫生环境。

除了“硬件”上的新建升级,宣传“声势”也在持续升温。

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线上有奖问答”“小手拉大手”“二十一天习惯养成积分打卡”“垃圾分类随手拍”等“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深入学校、社区、商场、工地等场景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七进”宣讲,吸引不少市民群众参与,让绿色文明意识逐步转化为行为自觉。

见“圾”行事——

助力垃圾高效转运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围着垃圾转”,实则“围着人心转”。

为了满足不同主体垃圾转运处理需求,高新区城管大队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提质增效方面多措并举,下足功夫,进一步助力城市环境的优化。

在构建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方面,高新区创新分类收运模式,全面推行“专车专运”,对居民小区“其他垃圾”实行“一日两收”,对沿街店铺厨余垃圾则采用“公交化收运”和“定点收运”双模式来进行收运。

“目前,我们高新区现有厨余垃圾收集车11辆,其他垃圾收集车47辆,设置了53条收运线路,对全区560家单位展开餐厨上门收运。”该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定企业、定车辆、定点位、定路线,大大提高了垃圾收运的成效,实现了全区居民小区、中小学校、农贸市场、大型商超和星级酒店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

每天上午9时许,一辆辆生活垃圾收集车就会驶入位于高新区方兴大道与铭传路交口东南角的一处基地,从清洁、到卸料、再到驶出,整个过程大约5-8分钟,而在过去,完成这一系列流程要花费半个多小时。“整个作业时长的缩短,换来的是生活垃圾转运效率的大大提升。”收集车驾驶员感慨道。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占地113亩,集生活垃圾中转站、建筑装潢(含园林弃料)再利用车间、可回收物分拣为一体。其中,基地生活垃圾中转站规划设计垃圾转运能力600吨/日,于2022年4月份正式投用。“该基地是我们在全市率先规划建设,用于区内垃圾大分流、生活垃圾小分类的综合处理体系。”高新区城管大队相关负责人说。

刚柔并济——

监督执法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您好,这只厨余垃圾桶里混入了其他垃圾。现在我们要给您下一份提示单,请立即改正、规范投放。”高新区城管大队推出的“首违免罚清单”,获得了不少点赞。

首违免罚意在鼓励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当事人知错就改、主动消除危害。以柔性执法提升行政执法“温度”,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高新区城管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及时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成效,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垃圾分类专业测评机构,通过日常巡查、月度测评和定期督查,直击投放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实地测评+督办督查+跟踪整改”等措施,规范投放点日常管理,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

当然,推动垃圾分类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广大群众的“大合唱”,每个人都是“主角”。

目前高新区成立6支党员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累计300余人,各社区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党员加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站点值守、巡查,截至5月底,合肥高新区城管大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发放各类垃圾分类宣传物料6万余份,垃圾分类志愿者引领环保“新风尚”。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汪涛 通讯员 万玉霞 杨萍 王婷

原标题:志愿者引领“新时尚” 居民养成“好习惯”

合肥城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来源:合肥晚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