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合肥,这座环巢湖而建的“国际湿地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教育功能,合肥市近年在湿地科普宣教上多点发力,完善湿地科普软硬件设施,引进专业机构合作开发教育课程,共建自然教育中心,培育湿地志愿者,开展湿地文化研学旅游,延伸科普价值链,让市民既能享受湿地自然之美,又能感受湿地文化之美。
目前,全市建设湿地类科普基地9个,培育湿地保护志愿者600余名,常态化开展“湿地志愿服务行”“公民科学活动”“巢湖观鸟节”“最美湿地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2023年吸引参与公众近23万人次。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 鸟类多样性指数逐年提升
进入冬季,候鸟迁徙进入高峰期。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附近,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白骨顶、黑水鸡、红嘴鸥等大批候鸟在此嬉戏捕食,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冬季图景。
鸟儿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水鸟更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始终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湿地的原生态尽量予以保护和恢复,有效扩大了栖息地面积,显著提升了水环境质量,为园内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536.04公顷,湿地率85.83%。据不完全调查发现,2019年到2022年,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内,野生维管束植物从67科264种提升到79科314种,湿地植物物种显著提升。同时,湖滨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逐年提升,湿地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更是在整个环巢湖地带处于前列,是各种巢湖水鸟分布最集中的地段之一。
“自公园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湿地综合治理,对湿地予以保护和恢复,累计完成湿地修复面积5000多亩。”安徽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介绍,通过湿地的净化、塘西河清淤治理及蓝藻的防控治理工作,湿地水质明显改善。同时,在便民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下,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露营的好地方,年接待市民游客超过300万次,真正做到了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 科普宣教活动形式多样
日前,巢湖市林业和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联合巢湖市向日葵志愿者协会,组织40余名师生,来到巢湖半岛湿地公园,开展2023年巢湖市“观湿地冬季候鸟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为学生们讲解巢湖半岛湿地公园湿地的类型、候鸟的种类以及监测到的鸟类情况。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步行至花塘河湿地,通过望远镜观察湖中的鸟类活动,实景体验观鸟识鸟。
巢湖半岛湿地是环巢湖重要的湿地之一,每年秋冬季至次年春季过境的候鸟有数万只。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
今年以来,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湿地室内教学布展、湿地展面及室外宣教设施,充分利用湿地鸟类科普展馆、自然教育中心、生态展示中心、昆虫教育基地和户外宣教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同时,通过湿地科普进社区、湿地大讲堂进校园及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湿地相关节日开展10余次科普宣教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感受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从而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助力美丽巢湖生态文明建设。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环巢湖十大湿地规划建设,巢湖市有三座湿地公园,分别是半岛湿地、柘皋河湿地及槐林湿地,三大湿地规划面积25000亩,由花塘河等10条入湖河流、河口以及滩涂地组成。“2018年以来,合肥市坚持把保持湿地特质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以自然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为主、建设为辅,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三个湿地完成征迁144户,修复面积12300亩。”
安徽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 优化自然教育软硬件设施
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肥西县三河镇,地处巢湖西部、三河古镇以东。
2020年12月,国家林草局宣布安徽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专家验收,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23年7月9日,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称号。
近年来,肥西县牢固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5亿元对湿地进行修复提升,建成科普宣教馆、湿地学校、访客中心和七个科普观景平台等科普设施,修复了太平圩生态区和五合小微湿地科普示范点,为开展自然教育主题活动和宣传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依托湿地公园完善的设施和保护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三河国家湿地公园与高校专家合作,积极开展自然科普工作,开发了“湿地科普”“湿地普法进社区”和“鸟类知识”等科普课程,吸引众多市民和学生前来学习自然知识,同时三河国家湿地公园还积极深入校园、社区开展科普活动,得到了社区群众、校园师生的广泛认可。
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为契机,一方面不断优化自然教育软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三河古镇当地地域特色,与高校专家继续合作开发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加大自然科普活动组织力度,全面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公园科普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发挥自然教育基地功能效应,助力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 以原乡陂塘湿地为特色
位于肥东县北部的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首个以原乡陂塘湿地为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紧邻滁河干渠,地处江淮分水岭,以管湾湖为主体,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个陂塘,是维持管湾湖周边生物多样性、保障江淮分水岭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完善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网络的关键区域。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是664.24公顷,湿地面积是412.81公顷,湿地率62%。
公园于2016年开展国家级试点,2019年12月湿地修复和恢复工程施工,2021年9月工程竣工验收,2022年1月进入运营期,运营期三年。2022年12月通过国家林草局试点验收。
近年来,肥东县利用管湾水库区域水资源,依托系列化水生态修复、湿地保育、造林增绿等环境治理工程,改善地方库塘-河流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将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为集涵养水源、旅游休闲、生态安全于一体的湿地研学旅行基地,成为亲近民众的城市自然课堂。
湿地公园依托丰富的陂塘系统研学教育资源,陆续建设室外水生植物认知园、苦草种植试验田、茭白种植试验田、水八仙园、农耕文化体验区、湿地植物培育圃等科普宣传场所,增加观景平台、观鸟塔、栈道、浮桥等基础设施。以原乡陂塘文化为特色主题,根据陂塘湿地生态系统植物季相变化、动物活动规律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和研学活动。2023年以来,公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近100场,科普接待总人数超过5000人次。2023年7月,公园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
未来,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将持续以“画里管湾”为主题,并结合自身特点,把“陂塘文化中心”、“湿地植物基因库”和青少年“研学、艺术写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科普宣传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 展示优美城市风光带
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坐拥得天独厚的碧水景色,更是合肥饮用水源地。其保护修复工作事关巢湖生态屏障建设,也关乎合肥城市饮用水安全。
公园西起南淝河支流汇合口,东至董铺水库大坝,北起三国城路,南达水库水源一级保护区南界,规划总面积4667.43公顷,湿地面积2949.79公顷,湿地率为63.2%。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湿地公园分为5个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
自2012年起,庐阳区为保护饮水安全,启动董铺水库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涉及水库保护区周边居民约9000户、30000人。为进一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2014年起庐阳区提出在该片区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目标,2016年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22年通过试点建设并授牌。
近年来,公园管理处不断完善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同时构建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体系,举办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的科普宣教活动。
“我们陆续举办科普志愿者训练营、观鸟赛、鸟类救助、猛禽放飞等活动。”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湿地生态宣教场地开展较大规模的研学活动76批12580余人次。同时,湿地公园开展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五进活动”。
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将持续以优良水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湿地环境,展示优美城市风光带和源远流长的庐州历史文化。(李后祥 通讯员 卢梦云 杨琳)
原标题:让大美湿地成为自然科普课堂
合肥多点发力完善湿地科普宣教体系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