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野生动物频频“出位”。
在东北,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归隐山林。在云南,野生亚洲象“奇幻旅行”刚刚结束。在上海,越来越多野生貉与居民“共享”小区。近日,又有一则关于“国宝”大熊猫的消息登上热搜: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野生动物“出位”,大熊猫受威胁“降级”,令人欣喜。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是最直接的“检验员”,大江南北频频出现珍稀动物“上镜”画面,说明自然生态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年,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多次修订法律法规,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加大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野生动物栖息地条件明显改善,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野外动物种群逐步恢复。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愿景实现,再到野生动物“逐水草而来”,物种的微妙变化呈现出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演进,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成就。
欣喜之余,更要担起责任。大熊猫濒危“降级”,网友纷纷畅想将来“人手一只大熊猫”,然而大熊猫只是从濒危变为易危,依然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这次“降级”并不意味着对大熊猫以及其他野生生物保护的力度可以降低、思想可以懈怠。有专家表示,事实上,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仍然面临气候变化、栖息地退缩破碎、基础科研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况且“降级”的只是极少数物种,更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今年2月,《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更新后共980种、8类野生动物亟需重点保护,我们仍然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况且,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生态保护要持续“升级”,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到底。
担责同时,也要和谐共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并频频“出镜”是好事,但也可能带来人兽冲突。近几年,野生动物进入人类活动区域,攻击人类、捕食家禽以及糟蹋庄稼的新闻屡见不鲜。所谓和谐共生,一方面是保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生态,另一方面要维护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两者兼顾。如何确保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又不伤及野生动物,如何平衡自然保护与人类利益之间矛盾,要宣传保护与防范野生动物知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使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监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完善补偿制度等。
生态兴则文明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平衡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让呦呦鹿鸣、鸟鸣空谷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