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时评 » 正文 »

堵疏并重治理私设景点

国庆出游哪里去?私设景点不可选。

近日,文旅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今年9月至11月开展私设“景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游客权益。

众所周知,景区景点的设立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并且符合程序要求。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私设景点,违规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引发安全事故旅游纠纷等屡见不鲜。私设景点违反旅游法、环境保护法等法规,不仅破坏资源,威胁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而且其服务往往不规范,可能滋生虚假宣传、欺客宰客等行为,破坏旅游市场秩序、损害游客合法权益、有损当地旅游形象,危害不容小觑。

治理私设景点乱象需堵疏并重。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全过程、全链条管理,对无证经营、擅收门票、私建旅游设施、经营高风险旅游项目、损害游客权益等各种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早发现问题。对损害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问题的私设景点,重拳出击、坚决取缔,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应当看到,有的私设景点受到青睐,说明它不仅是游客眼里的“风景线”,也是旅游市场的发力点。堵疏结合、顺势而为,职能部门可针对一批有市场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私设景点、“野生”景点,进行规划和环境评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通过法定程序将其“转正”,把管理盲区变为旅游亮点,既规范经营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游玩体验,又发展当地旅游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私设景点的出现,相关社交和旅游平台难辞其咎。越“野”越有流量,一些网络平台为满足游客好奇和探险需求,不断推介小众、原始的“景点”,甚至是所谓的“秘境”,可能酿成令人痛心的旅行悲剧。如果平台忽视安全警示甚至故意隐瞒关键信息、虚假宣传、恶意引导游客,一旦出现事故,平台及发布者需要承担相关责任。旅游推广平台应强化景点资质审查,不得将私设景点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荐,从源头保障景点宣传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在醒目位置提示旅游风险,及时屏蔽下架可能有安全隐患的“野生”景点。消费者在搜寻游玩之地时,也应提高风险意识,主动抵制私设景点,切莫盲目跟风打卡。

从根本上减少旅客任性“野游”,需要增加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游客被私设景点吸引,反映游客多样化需求和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在景区看山听水,更加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越来越注重沉浸式旅游体验。景区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开发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让人们更好体验出游乐趣,逐步由单一门票经济转变为多元产业经济,实现景区发展转型升级。

旅游可以有野趣,但私设景点不能野蛮生长。一方面,对私设景点进行专项整治,从源头杜绝隐患风险;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旅游需求,才能让奔向“诗和远方”的旅游更安全、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徐 海)

原标题:堵疏并重治理私设景点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