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时评 » 正文 »

防止露天焚烧需实现“三个转变”

寒冬时节来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也进入了冲刺年度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笔者近日深入一线调查走访,发现行人路边烤火引发的露天焚烧问题逐渐增多,给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各县(市、区)派出大量禁烧工作人员在“五边”(村边、路边、田边、林边、坑边)24小时严防死守,不仅带来了沉重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有时也会百密一疏,导致“一把火”毁掉多日奋斗成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急需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瞭望棚”不妨变成“暖心棚”。各县(市、区)为杜绝露天焚烧事件,在交通干道、重点部位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一个“瞭望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禁烧网。棚内布设了照明、取暖、烧水等设施。如果我们拓展一下“瞭望棚”的功用,使之成为寒冷难耐的行人暂时御寒取暖、喝热水解体乏之地,就可大幅度减少烤路边火的现象。同时,在“暖身更暖心”氛围中,禁烧工作人员以拉家常方式向行人宣传禁烧政策,相信能够入耳入心,从而动员更多人自觉参与到禁烧工作中。

“投入”转变为“收入”。路边焚烧的可燃物主要是杂草、枯枝等。其中包括果农修剪果树遗留在“五边”的树枝。对此,笔者认为,县、乡两级可协同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对散落在“五边”的果树枝进行统一收集,聚少成多,达到一定量后统一交售到树枝粉碎厂,粉碎后成为加工板材的原料。据调查,目前普通农用三轮车一车斗树枝即可卖六七十元,此笔收入能有效缓解基层资金紧张的情况,同时还实现了变废为宝,节约了林业资源。

“单一项”转变为“合成项”。近年来,经过各级禁烧队伍驰而不息地艰苦努力,火点数量大幅度下降,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其方向应该是从“单一项”向“合成项”转化,比如和水务部门的河道清理工作相结合,彻底清除河道内积存的农作物秸秆;和农村工作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持续清除村庄周围的可燃垃圾;和交通部门的路边清整工作相结合,对沿路垃圾统一清理等。通过部门间常态化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消除焚烧隐患,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发挥更大作用。(郭运洲)

原标题:防止露天焚烧需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中国环境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