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时评 » 正文 »

我们距离“看见”噪声还有多远?

日前召开的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出,全面加强噪声监测信息发布,鼓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试点发布城市噪声地图。

良好的声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实际利益,但是和其他污染类型相比,噪声看不见、摸不着,普通人怎样才能便捷有效地提前了解隐藏的噪声风险、主动规避噪声危害呢?噪声地图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噪声地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噪声源的相关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计算后生成数据地图,可以通过颜色标识直观可视化地反映区域内一定时段的噪声水平和分布情况,普通人也能一目了然。有了这张图,人们就能按图索骥做出合适的生产生活决策,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和监督。

理想很丰满,但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距离。我国部分地方对噪声地图早已进行研发试水,但在十几年过后的今天,多数人对噪声地图仍然陌生。笔者分析认为,让噪声地图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实用、好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可以预见的是,其路线已经比噪声地图试水之初更加清晰。

掌握各类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排放监测数据,是绘制噪声地图的基础。当前我国噪声污染治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好的时代,噪声监测技术和投入水平已大大提高。去年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强噪声监测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3年底前,我国将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预计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后,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实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这将为绘制噪声地图的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曾经一些地方在噪声地图试水过程中风声大雨点小,试试就只是试试,而没有真正发挥出实效长效。实际上,制作噪声地图不是单纯为了拉项目、搞创新,而是要真正为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噪声预防、管理与治理工作提供参照和依据。这就需要各地在掌握了监测数据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充分进行技术转化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城市结构、交通结构、人口结构、建筑分布等影响噪声的因素差别很大,而国内噪声地图的成熟经验还比较有限,这就更需要各地不是指望跟着全国噪声监测水平的提高水涨船高被带着走,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好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各地应从长远出发,把声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开发建设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更新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和规划。在探索过程中预判和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由于监测数据不是拿来就能用,而是需要经过转化换算的技术过程,而在城市的快速更新下得数噪声数据特征也会频繁变化,这就对噪声地图的精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高要求,需要更强的系统获取数据及换算能力、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等。

当年,全国首个“城市噪声动态图”从启动研究到成功运用,就耗费了科研人员6年的心血。每个新事物都要经历新生、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正如空气质量指数也是从一个陌生概念开始,到现在已经和天气预报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数据工具。噪声地图的前景,我们拭目以待。(中环报见习记者程维嘉)

原标题:原创评论:我们距离“看见”噪声还有多远?

来源:中国环境APP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