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并不了解“无废城市”,但你可能听说过被写入教科书的“桑基鱼塘”: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
“桑基鱼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创造,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从“桑基鱼塘”到“无废城市”,背后的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一句话概括:源头减量,变废为宝,环境友好。
2025年,安徽将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已跻身“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行列。
合肥建设“无废城市”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能为“无废城市”建设做点什么?
建设“无废城市”,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人都是受益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呼吸、共命运,从环境保护的意义来说,这绝不是一句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个人的感同身受。老百姓简约生活,垃圾减量了,城市也就干净了;企业绿色生产,废物减量了,污染自然会降低;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发展质量会更高。对合肥来说,建设“无废城市”,就是要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科量”“含新量”“含绿量”,大力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城湖共生,守护好“安徽人的宝贝”、擦亮“巢湖名片”,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合肥。
建设“无废城市”,人人都是参与者,而且大有可为。环境保护既是公益事业,也是绿色产业。
从绿色制造,到绿色产品,到环境产业,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废物减量,必将倒逼企业绿色转型,节能降耗、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提高的是生产力,带来的是大收益。以合肥为例,截至2022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3户、省级绿色工厂55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户,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5户。这些示范企业从绿色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齐头并进。不止如此,环保产业也将因此迎来“风口”。“中国环境谷”在合肥平地崛起就是事实明证:目前已聚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260余家,拥有30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2022年环境产业营收已突破350亿元。
“无废城市”建设,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每个人都不应该是旁观者。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资源共享、绿色消费、光盘行动……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崇尚简约生活,避免过度消费,是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行动选择。(丰贤胜)
原标题:建设“无废城市”: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