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园装进“口袋”,将绿色拥入怀里,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新风尚。据悉,今年安徽计划新增城市口袋公园200个,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一个个精致、美观的口袋公园,让更多人健身锻炼、亲近自然有了好去处。
口袋公园也称作“袖珍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成为市民的普遍期盼。口袋公园利用城市中面积不大的空间,见缝插针式地改造成为家门口的“诗意公园”,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地面积,有效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满足着人们对宜居宜业的要求,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片休憩的空间。
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散落在大街小巷,人间烟火气里勾勒出“诗与远方”,承载着街坊们的怡然自得。但让“小口袋”装满幸福感,不能只是对城市的小空地做简单修饰,还要在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强调历史文化、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保护等前提下的“精雕细琢”。比如,黄山黟县在口袋公园改造时发掘本地历史文化,利用石雕、天井条石、石臼等,不仅展现微景观的自然之美,还赋予人文景观之美;在合肥有个庐州铁线公园,其在废弃铁轨上建起“口袋公园”,废置铁轨两侧建起的生态绿道线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见缝插“绿”建设口袋公园,也是在见缝插针改善城市环境,努力实现城园相融、人城和谐。
口袋公园为城市添色增彩的同时,要持久焕发公园景观的生机,离不开精心的养护与制度化的管理。针对口袋公园精细化管理难的问题,有的地方聘请附近居民担任“市民园长”,也有城市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服务,也有公园以附近居民、党员为中心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各式各样的积极探索,为的是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口袋公园的建设管理中来。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既是发展城市、建设家园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务城市、守护家园的参与者、贡献者,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走出一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之路。
建设好、管理好人人共享的口袋公园,让城市的“小口袋”装满百姓的“大幸福”,这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何 珂)
原标题:让“小口袋”装满幸福感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