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身边公园有没有蜱虫?跟着安徽省疾控专家一起去看看

大皖新闻讯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蜱虫也进入了活跃季,其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伴)风险也骤然上升。安徽省疾控专家表示,除了山区、丘陵外,城市周边的公园与绿化带也要警惕蜱虫出没。

我们身边究竟有没有蜱虫?5月18日,“小叶医探”跟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一起来到合肥一处公园,通过专业监测观察蜱虫的活动情况,掌握日常出游时如何科学防护蜱虫叮咬。

省疾控专家向市民展示此前捕获的蜱虫样本

布旗法监测蜱虫分布

5月18日下午,在合肥市内一处公园内,几名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草地上时而拖着白布行走,时而停下观察,引起周边散步市民的好奇。

“我们在做蜱虫的密度监测。”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副所长侯银续向市民介绍,当白布旗掠过草地时,蜱虫会附着在表面,从而直观地掌握蜱虫分布的生境和密度水平,以及该片区域的蜱虫活动情况及叮咬风险。

侯银续告诉记者,每年3月至11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疾控人员会在山林、农田、茶地、公园等生境采用布旗法进行游离蜱的监测,在农村居民区和城镇居民区通过动物体表检蜱法进行寄生蜱的监测,并对捕获的蜱虫进行种类鉴定、病原学检测等,为科学分析及评估蜱传疾病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一下午监测显示,这片区域的蜱虫密度较低,但并不能排除蜱虫叮咬的风险。侯银续表示,市民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前往公园等地时要做好防护。

蜱虫可引发28种以上疾病

在现场,侯银续向记者展示了此前监测中捕捉到的蜱虫样本。在试管内,如黄米大小的幼虫不仔细观察甚至无法察觉。

“蜱虫体形微小,大小随季节变化。”侯银续表示,在春季,越冬后的蜱虫仅绿豆大小,吸饱血后能膨大至黄豆或蚕豆大小。而8至9月份刚孵化出的蜱虫约为针孔或黄米大小,到秋冬季可长大至芝麻大小或绿豆大小。

“虽然体型小,但是一旦被叮咬也有很高的患病风险。”侯银续介绍,蜱虫可携带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在叮咬时口器刺入皮肤,病原体可随唾液释放从而传播疾病。通过两爬类、鸟类、哺乳动物等宿主的频繁更换,蜱虫可以进而在动物间及人畜间传播疾病。

据统计,目前已经发现由蜱虫引发的人类严重疾病达28种以上,像莱姆病、斑疹伤寒、发热伴等,其中部分疾病如发热伴会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患者死亡。若被蜱虫叮咬后出现持续高热、血小板或白细胞下降,务必立即就医,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户外可使用这些驱避剂

在公园等户外场所活动时,如何有效防范蜱虫侵扰?侯银续表示,可以将含有避蚊胺的喷雾喷洒在鞋面与裤腿处以达到驱虫的效果。除此外,也可以选择含有羟哌酯、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驱避剂,防止蜱虫的附着。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来说,驱避剂的使用要格外留意。2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避蚊胺,3岁以下儿童禁用含柠檬桉叶油产品。在使用时可以优先在儿童衣物外表面喷涂驱避剂,待干燥后再接触皮肤。也可以通过成人均匀涂抹于儿童裸露皮肤,但是要注意避开手部、眼周、口鼻及伤口等部位。

当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可以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果断垂直拔出,避免挤压或硬拽。或将风油精或酒精滴于蜱虫叮咬处,刺激其自行退出。在取出后,也要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密切观察14天内是否出现发热、乏力、胃肠不适等症状,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立即就诊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

侯银续提醒,蜱虫多藏匿于草丛、灌木丛、树林边缘,户外活动时建议走硬化路面,避免久坐草地。高风险地区居民可以定期给家养动物使用兽药驱蜱,通过清理庭院杂草来破坏蜱虫孳生环境。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