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灵璧县“三单”并用做活秸秆资源化利用“大文章”

安徽环境新闻网讯  “春争日,夏争时。”夏收季节,走进位于淮北平原的灵璧县,但见200余万亩沃土上麦浪滚滚,全县干群奋战在夏收一线,一手在抓生产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的同时,一手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在金色原野上奏响了绿色发展的乐章。

灵璧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拥有可耕种土地200余万亩,今年午季小麦应收面积204.4万亩,平均亩产508公斤左右,高产地块达到700公斤以上,秸秆资源较为充沛。近年来,该县统筹谋划,加大投入,健全机制,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权威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全县秸秆还田率31.78%,综合利用率93.16%;2021年全县已经培育秸秆收储利用企业190余个,配备1900余台套收储离田机械,共设置秸秆收储点246个,秸秆综合利用率位于宿州市领先位次。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财政、发改、经信、农业农村、畜牧、农机、扶贫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提前介入制度,基本实现项目申报、土地供给、环境评价、电力优惠等一路“绿灯”,做到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依法实施,确保了工作的有力推进、有序开展。

有序规划引导。以县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灵璧县2021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考核指标及计分细则》,压实了各乡镇秸秆综合利用任务;编制了《秸秆产业化利用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持续加大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设置和支持;指导安徽金秸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灵璧县秸秆产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76家,年秸秆收储利用能力达到40万吨,带动近万名农民及贫困人口就业,每年可为社会增产增收2亿元以上。

实施“三单”管理。一是率先在全省建立试行灵璧县农作物秸秆收购单制度。单据必须村组和乡镇签字确认,确保务必收储利用本县秸秆。二是试行灵璧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单制度。要求申报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企业,提交秸秆产品销售台账。三是试行秸秆收储点综禁包保责任单制度。各乡镇加快完善“每个村设置1个标准化临时堆放转运点、2万亩有1个标准化收储中心”收储体系,促进收储利用与环保、消防、安全生产有机融合。

加大资金投入。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75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630万元,保证综合利用、民生工程和综禁工作经费,目前以上经费已经到账。另外,该县先后于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四次获批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合计资金0.6亿元左右,80余家企业和贫困村获得了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势头和信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灵璧县再获中央财政试点项目资金1500万元,目前,试点项目正加快实施中,个别项目已经竣工。

夯实收储体系。用“活”土地政策。秸秆收储用地列入设施农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开辟了秸秆收储用地“绿色通道”。用“实”项目资金。严把项目程序关,将“建设收储钢构大棚”用地许可作为项目申报要件,确保“依法建设、持续利用、长久获益”。用“足”两种资源。统筹好秸秆捡拾打捆、转运离田、卸载堆放、揉丝除尘、加压打包、搬运码垛、看护管理等各环节。用“好”试点经验。目前,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采纳了灵璧做法,全县标准化秸秆收储点均配齐消防洒水车及其他消防器材,设置了警示标识、宣传标语和隔离带。此外,申报安徽省地方标准《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建设技术导则》的工作也同步进行中。(李玉清  黄忠飞)


责任编辑:周虹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