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一直以来,巢湖治理最难的是治藻,蓝藻成了“难藻”。蓝藻治理最怕“认真”二字,无论老办法、新办法、“笨”办法,只要管用就是好办法。
作为巢湖治理的排头兵,今年5月开始,包河区委区政府竭尽全力,凭借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战时机制、协同推进的战略部署,施展“十八般武艺”,全力提升蓝藻治理成效,千方百计让群众看到、闻到明显变化。
集结骨干力量“围剿”蓝藻
9月14日中午,打捞队员许业贵从打捞船上岸,扒拉几口午饭。从早晨到现在,他一直没有闲下来。“这几天气温又回升了一点,防止蓝藻反弹,一点都不能松懈。”
今年52岁的许业贵就是在巢湖边长大,一直靠打鱼为生。几年前,他和众多渔民洗脚上岸,加入了巢湖蓝藻打捞队。“过去站在岸边,那个味道刺鼻得都透不过气,水面全是绿油油的水藻,船都开不动。”
为了“围剿”蓝藻,起早贪黑已经成了许业贵和同事们的日常。“只要看到蓝藻,就立即打捞。”许业贵的打捞点就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西大门附近,气温高的那段时间,每天早晨7点就要上船,一天至少要在湖上打捞9个小时。
记者了解到,从6月6日开始,包河区全面打响蓝藻“歼灭战”。为让老百姓看得到变化、闻得到变化、比较到变化,该区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大战两个月。
及时成立蓝藻防控指挥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每日沿湖徒步嗅藻味、查藻情,每天晚上定时召开现场调度会。生态环境、农林水务、印象滨湖等重点单位全程投入,集结骨干力量于湖边安营扎寨;沿湖街镇协同作战,不间断巡查,实时报送片区藻情,第一时间研判处置。
机械“神器”提升防控成效
打捞上来的蓝藻,被送到岸边的一体化泵房,进行藻水分离,分离后的藻泥还可以制成生物肥料;湖面上,几艘大船把绿色的藻水吸进船里,再把澄清的湖水从船尾排入巢湖,这便是“蓝藻打捞神器”磁捕船……今年,各种“神器”派上了大用场。
“不论是人工还是机械,只要管用,就是好办法。”包河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张从进介绍,该区通过快艇、曝气船、控藻船、“龙卷风”、一体化藻水处理车等各种方式,施展“十八般武艺”,最大限度提升防控成效。
与此同时,蓝藻处置设施也在发挥作用。塘西河、派河两大藻水分离站 ,每站日处理能力3360吨 ,3 座调峰池总调储量1.5万吨,目前均满负荷运行。3 座原位深井压力控藻设备,24 小时满负荷运行,日处理能力286400 吨。
不仅如此,包河区还根据防控重点和敏感区域,合理布设9个藻情、气味监测点,科学部署无人机在早、中、晚重点时段对环湖沿线全覆盖、无死角巡航,第一时间掌握藻情,第一时间调度处置。同时,根据藻情和蓝藻打捞情况,分级制定蓝藻打捞处理应急预案。
市民今夏闻不到蓝藻臭味
家住万达揽湖苑的市民邹德银,平日里喜欢带孩子到巢湖边散步游玩。往年暑假气温高,巢湖蓝藻爆发,气味难闻,她都带孩子回六安老家待上一段时间。“今年夏天竟然没有闻到蓝藻臭味了,以后再也不用躲乡下过暑假了。”邹德银兴奋地说。
经监测,巢湖今年首次出现蓝藻时间较去年同期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巢湖无蓝藻异味。
截至9月7日,包河区共出动各类打捞船只1623船次,快艇701船次,打捞人员26150人次,深井处理藻水混合物2326万立方、藻浆674.3万立方,两站共处理藻浆191602立方、产出藻泥 2684.97 吨,清水车处理藻浆 62580 立方、藻泥 30.56吨,垃圾处理4222.7吨,环湖沿线蓝藻未产生臭味。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让设备发挥最大潜能,科学调配人力资源,提高蓝藻打捞效率。”包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守住不能闻到臭味的底线。
李多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