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城之态,水铸城之魂。五年来,马鞍山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水清、岸绿、景美、河畅和群众满意”目标,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深化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全力消除黑臭水体,构建生态水系。
现如今,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35条黑臭水体“洗”尽污浊,慈湖河、雨山河等清亮入江,城市治水成果显著,“生态福地”阔步前行。
政府下决心 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马鞍山,依江而建、傍水而兴,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等河流更是穿城而过、奔腾入江,哺育着居民,滋养着城市。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河流、沟渠,或因污水排放,或因垃圾倾倒,或因污泥淤积,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变黑变臭,涌入长江之时也再非汩汩清流。
在2015年的系统摸排、科学甄别中,马鞍山中心城区判定共有黑臭水体35条,其中轻度黑臭25条、重度黑臭10条,涉及河道总长66.15公里,水域面积达398.49公顷。
整治,迫在眉睫。
2016年,马鞍山市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启多部门“集团作战”、部门与属地“联合作战”模式,采取PPP模式引入“专业团队”中冶华天公司参与治理运维,多渠道筹资、多部门协同,投资超30亿元,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018年,马鞍山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目标升级:“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打造一批‘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项目,形成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经验。”
勇于担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一场全域治水、全面治水、全民治水的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全面打响。
生态大修复 昔日龙须沟变身打卡地
“第一次来现场勘察,这里河道淤塞严重、水体严重恶臭。”作为芦塘支渠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小军回忆起与之初见的场景,依旧感叹“压力山大”。
2017年9月,芦塘支渠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陆续打出:清淤4万立方米,消除水体内源污染;拆除周边棚户,封堵拆除7个排污口,新建一座雨水调蓄池,从源头上截污;活水循环,曝气复氧,投放水生植物动物;整形坡岸、绿化美化,新建景观栈桥,点缀景观小岛,以河为链打造水生态科普公园。
现如今,水域碧波荡漾、岸边草绿花红,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芦塘支渠告别“黑臭”,蝶变成一方亲水宜居之地。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一河一策、对症下药,通过“控源截污、综合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实时监测、智慧管理”等综合技术手段,对黑臭水体展开生态大修复。
铁腕治排放 源头治理共护碧水长流
事实上,马鞍山并非首次向城市黑臭水体“宣战”。慈湖河、尖担沟等水体都有过治理,但因污染源复杂、黑臭水体量大、治理模式不科学等原因,治理效果未达预期,返黑返臭风险犹在。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马鞍山市住建局城建科负责人江陆军说。治标与治本同时着力,水里与岸上下足功夫……马鞍山市转变思路,走上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精准治理”的全新治理路径。
马鞍山市先对94条河道700多处排口溯源排查,查清污染源头,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500余家,规范整治畜禽养殖,推进矿山修复,严厉打击沿街餐饮排档、农贸市场、洗车洗浴等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在河流两岸掀起源头“整治风暴”。再完成315个小区、38条合流制道路、180家机关事业单位、350家企业的雨污分流工程,对全市1150公里雨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检测和清淤,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从源头上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
而作为污水入河的最后一道关,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也在全市铺开。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成功扩建,日处理能力达到13.5万吨/日;王家山污水处理厂项目服务面积扩大至18.4平方千米;马鞍山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质由原来的一级B跨过一级A,跃升到准四类水标准……马鞍山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所有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以上,实现污水“洗澡”入河、“干净”入江。
同时,以黑臭水体河长制为抓手,制定出台水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办法、城市污水排入排水管网管理办法、排水许可办法、住宅小区排水设施管理规定等制度;在全市工业园区推广“环保管家”,对企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进行信息化监管;为整治过的水体引入“专业管家”,增添监控“卫兵”,建立常态化的运营维护机制……
全市35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并通过住建部“长治久清”验收,中心城区37条河道及其附属设施转入运维,马鞍山以“水”为笔,着墨生态,“净”无止境,“美”不胜收。(记者 邓婷婷)
原标题:再见,臭水沟!
来源:马鞍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