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迈入“法治化轨道” 合肥发布垃圾分类一周年成绩单

“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风尚

在合肥扔垃圾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乱扔垃圾当心违法。

今年12月1日是《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周年。随着《条例》的实施,合肥垃圾分类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为垃圾分类实施形成了强大推动力和法制保障。

11月30日,记者从合肥市城管局获悉,一年来,全市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市1602家公共机构、338所中小学等带头实施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已建成集中投放点3647座,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新格局。

[新风尚]

垃圾分类“走进”居民生活 全市建成投放点3647座

干净美观的集中投放站点、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身穿红色马甲的垃圾分类督导员……走进骆岗街道南丽湾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这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引来居民称赞。

今年10月,南丽湾小区启动生活垃圾投放点,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居民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分类投放准确率超过90%。

如何在短短一个月内取得这么显著的成效?

“在选址时,我们对业主开展了问卷调查,充分听取广大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包河区骆岗街道城管办负责人介绍,城管办队员联合社区志愿者、楼栋长、物业工作人员组成宣传队,挨家挨户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广泛赢得居民支持。更关键的一点是,自垃圾分类实施后,小区内外彻底消除了垃圾桶满溢、异味等问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这种“美”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让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家门口环境卫生的变化。

如今在合肥,像“南丽湾”一样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越来越多。

自《条例》实施以来,合肥加快推进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建设,在总结示范片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垃圾分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11月中旬,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3647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人员2827名,志愿者3654名,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一种新风尚。

[新体系]

打造全程闭环 垃圾焚烧发电达9000吨/日

随着《条例》实施,垃圾分类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后,为该项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合肥垃圾分类工作构建新体系,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

“吃进去”的是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电等能源。走进全省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这里的建筑风格看不到传统工厂的痕迹,而是“公园式”,园区中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

像这样的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合肥现有6个,每日能“吃下”9000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大于全市每日垃圾产生量,全市生活垃圾已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决定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败。合肥坚持规划建设先行,末端引导前端,着力补齐硬件短板,协调推进前端中端后端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自《条例》实施后,合肥发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目前,新建的处理能力600吨/日的蜀山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和处理能力800吨/日的肥西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已进入调试作业阶段,到2021年底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将达到1600吨/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要。

[新格局]

党建为引领 形成“五位一体”垃圾分类工作法

用塑料瓶盖、筷子做成摩天轮;废电线、玻璃瓶变身太阳花瓶;废旧纸杯、纸张做成四分类垃圾桶和分类卡片……11月27日,庐阳区首届垃圾分类家庭评比大赛举行,8组家庭各显身手将废弃物品变“废”为宝,进一步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却是关系生态环境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扩大《条例》宣传覆盖面,我们依托志愿服务、入户宣传、集中宣贯、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法规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度。”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

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之时,合肥不断依法依规强化考核和执法。

3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6月29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合肥地方标准发布,为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市区共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检查1819次,办结行政处罚案件955件,下达整改通知单198份,全市垃圾分类工作驶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胡少殊 肖倩 毛娴静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瑜香

来源:合肥晚报

原标题:建成投放点3647座 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

合肥垃圾分类迈入法治化轨道 发布一周年成绩单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