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牯牛石豆兰!祁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种

近日,一篇《华东兰科植物一新种——牯牛石豆兰(Bulbophyllum guniuensis)》在国际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发表,这就表明祁门牯牛降国家级保护区再添一获国际认可的新种。该植物新种于2019年由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倪味咏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后经省植物学会理事长邵剑文教授团队研究确认,通过专家组评审,历时4年确定为植物新种,命名为“牯牛石豆兰”。

牯牛石豆兰附生或石生草本,根状茎匍匐生长,从假鳞茎基部发出;假鳞茎聚生或彼此疏离而相间3~6 毫米,近球形,稍具棱纹;顶生1枚叶,叶厚革质,卵状长圆形,中脉凹陷,先端钝,基部变窄成1毫米长的叶柄;花葶自假鳞茎基部长出,直立,花序总状,缩短成近伞形,具4~6朵花,花淡黄色至橙黄色;苞片膜质,披针形;唇瓣舌状,肉质,略微弯曲,边缘橙色,内部黄色,上部有2个极小的蕊柱齿,蕊柱齿钻形,细长,花药帽具许多齿状突起;花粉块4枚,2对;花期5~6月,果期7月。

牯牛石豆兰目前仅在安徽祁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音堂境内海拔约370米的林下石壁上有发现,伴生种有宁波溲疏、青冈、杨梅叶蚊母树以及安徽百合等。此次发现牯牛降石豆兰种群面积约3平方米,初步估计有近3000个假鳞茎。

此次新种牯牛石豆兰的发现,也是继牯牛铁线莲之后,祁门牯牛降保护区发现的第二个植物新种,更加进一步地表明了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物种多样性的丰富,也说明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在物种发现及物种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下一步,牯牛降保护区将更强有力地把“华东地区物种基因库”称号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朝着打造标杆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标不断迈进。(倪味咏 查道义)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祁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一重大发现植物新种—牯牛石豆兰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