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东(中)、张成斌(右一)和张先昂(左一)一家三代人。
华东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马鞍山南山矿凹山采场,素有“马钢粮仓”“功勋采场”之称。历经百年开采,凹山采场虽因铁矿石资源枯竭而“退役”,但经过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现已华丽转身为凹山地质文化公园。
百年岁月,沧海桑田。在南山矿,张克东、张成斌和张先昂一家三代人接续奋斗,见证了凹山采场的辉煌与蝶变。
张克东:
从农村招工进城的矿一代
出生于1940年的张克东,在他18岁时被马钢招工进城,从无为乡下来到马钢焦化厂,由一位农民成为一名工人。期间,张克东不仅吃苦耐劳、勤奋工作,而且积极向上、追求进步,20岁时就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61年,因马钢焦化厂技术革新的需要,张克东听从组织,被安排分配到南山矿成为一名矿工,并始终从事选矿工种,直至1997年退休。
初到南山矿,张克东和几名同事就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很大,但张克东却没有任何怨言,而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地干好本职工作。之后,他被选为选矿车间的选矿工段长。1965年,张克东被推选到外地参加培训。
培训回来后,矿山建设便由纯人工采矿步入了半机械化操作,张克东亲身体会到了劳动强度的降低。自此之后,矿山建设就开始走向大发展的快车道,不仅矿石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而且工作环境变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
如今82岁的张克东老人告诉记者:“我从平房住进了楼房,而且房前屋后都种了树木花草,今天的生活很幸福!”
张成斌:
从部队转业分配的矿二代
1963年出生的张成斌,是老矿工张克东的儿子,1988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且被分配到父亲的工作单位南山矿工作。
张成斌在部队里就光荣入党了。因在部队从事过汽车管理工作,回到南山矿便被安排在凹山车间的汽车运输小分队,主要负责矿山的物资供应、汽运设备和工程基建等方面的工作。
在部队大熔炉经过历练的张成斌来到汽车运输小分队后,不仅工作作风扎实,而且管理能力较强,因此成为单位里的工作能手,后来还被任命为汽车运输小分队党支部书记兼段长。
此时,因生产的技术革新和矿工的奋力拼搏,南山矿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和变化。张成斌更是亲眼见证了“马钢粮仓”“功勋采场”的辉煌历程。
张先昂:
从高校学成归来的矿三代
生于1990年的张先昂,是张克东的孙子、张成斌的儿子,自2018年从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南山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矿三代。
从祖辈父辈那里得知,凹山采场历经百年开采,铁矿石资源已经枯竭,但张先昂却主动要求到南山矿工作。因为祖辈父辈告诉他:“铁矿石挖完了,不能拍拍屁股走人,要以青山绿水的全新面貌回归自然,馈赠人类。”于是,他就怀着“矿山生态修复,实现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抱负走进了南山矿。
2019年9月,马钢矿业筹备成立生态修复公司,在大学学习林木育种专业的张先昂便主动报到,开始投入到凹山采场的生态修复工程中。
张先昂介绍说,凹山采场的生态修复包括尾矿充填、打造特色旅游、复垦等三个方面,将按照“高于标准,优于周边,融入景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以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景观带,让生态变资源、变产品、变平台,努力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板。
经过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凹山采场已化身一座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地质文化公园,这里设有凹山坑观景平台、采矿设备展示区和百年南山历史文化展示区等三个组成部分,集中展示了马鞍山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光辉历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成就,成为城市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文图/记者 谈恒成 通讯员 李先发)
原标题:三代矿山人 不变矿山情
南山矿祖孙三代接续奋斗,见证凹山采场辉煌与蝶变
来源:皖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