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高位推动,完善长效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监管修复,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根据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宣城市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5.26万公顷。现建有4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市级湿地公园,省重要湿地4处、一般湿地名录18处。
完善保护机制。市政府建立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林业局、市水利局等14个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湿地保护工作。将湿地保护率、发布一般湿地名录、湿地资源监管等主要保护指标纳入市对县林长制、河(湖)长制考核。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林长、河(湖)长负责制度,适时开展巡护,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为加强湿地生态修复和管理,出台了《宣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宣城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垂钓活动管理的通知》等湿地保护管理政策文件。为规范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管理,印发了《宣城市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十条规定》《关于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地网格化巡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着力推动湿地公园规范管理。
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了《宣城市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宣城市城市规划区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了以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生态修复为重点的湿地保护格局。10个湿地公园均编制了总体规划,制定了河湖岸线保护规划,为科学保护湿地资源奠定基础。
严格湿地保护。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开展遥感影像变化图斑定期比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开展“网格化”巡护工作,落实11名专职巡护员,全面开展省级湿地公园网格化巡护,严防违法侵占湿地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多次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排查整治和督导调研,有效推动了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等工作。
实施生态修复。开展南漪湖、桐汭河、宛陵湖等省重要湿地动态监测评价和西津河省级湿地公园资源专项调查,在扬子鳄保护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263公顷,为扬子鳄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编制了《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在宣州和郎溪两地南漪湖入湖河口开展湿地生态修复1239公顷。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得到充分显现。(赵文琴 本报记者 谭艺莹)
原标题:完善长效机制 强化监管修复
我市8公顷以上湿地总面积达5.26万公顷
来源: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