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江淮一线 » 正文 »

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 水清岸绿 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修复见成效

大皖新闻讯  9月6日上午,“河湖之约 向‘新’同行”融媒体采访合肥行活动来到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湿地内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宛如一幅优美自然生态画卷。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分为蓄洪区建设工程和生态湿地修复工程两部分。

“我们身后的十八联圩进(退)洪闸就是蓄洪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进(退)洪闸水下工程于2023年9月1日开工,截至目前,水下工程基本完成,全部工程计划今年10月底完工。闸上设计蓄洪水位12.75m,设计蓄满历时3天,设计最大退洪流量为130立方米/秒,约9天时间,能将圩内涝水从10.5m降至8.6m,尽快恢复圩内生产生活的需求。

十八联圩进(退)洪闸施工现场。

随后,在李家政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来到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三期。据了解,三期工程于2022年7月20日建设完成,涉及面积431公顷(645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出水泵站、生态渗滤岛建设,乔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湿地营造等。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是全国首个兼具生态湿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区。”李家政介绍,蓄洪区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近自然湿地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百鸟之巢”;二是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打造“巢湖之肾”;三是生态湿地蓄洪区,筑牢“洪水之库”。

通过保护修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已调查到鸟类190种,新增鸟类127种;调查到植物385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其中新增鱼类28种。与此同时,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稳定发挥,湿地一、二、三期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40万立方米,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湿地蓄洪功能也日益完善,应急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约14cm。”李家政介绍,当南淝河出现超标准洪水时,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cm,能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力保城市安澜。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徐琪琪 摄影报道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