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江淮一线 » 正文 »

从打渔到护渔!看巢湖护渔员眼中的生态担当

巢湖半岛湿地,成群鹭鸟在追逐、嬉戏。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马丰成 摄

从打渔到护渔,王啟春用6年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变;从渔场到湿地,十八联圩用6年蜕变成环巢湖最大的“生态先锋”。

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合肥十八联圩湿地,与昔日的渔民、如今的护渔员以及湿地建设者面对面,了解发生在这里“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背后故事。

从打渔到护渔

“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一定要退渔还湖。”采访中,这是王啟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站在南淝河河岸,水质清澈见底,货运船只时而经过水面,划出道道涟漪,很快水面又恢复了平静。鸟儿从湖面上空掠过,它们并不怕人,对这片水面已是了如指掌。

南淝河是合肥人的母亲河,它连接着合肥城区与十八联圩湿地,经湿地净化最终缓缓流入巢湖。它是巢湖的39条入湖河流之一,曾经河水水质污染严重,一度达到劣五类。

在南淝河岸边,记者见到了正在巡湖堤坝的王啟春。王啟春今年53岁,如今的他是巢湖水域的一名护渔员。每天,他都要和同事到巢湖岸边以及十八联圩湿地进行巡护。“骑着电动车沿着岸边走,看有没有人垂钓、捕鱼,还做一些防溺水的提醒,在湿地里也是一样,守护湿地不被破坏,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多年前,王啟春一家就生活在南淝河岸。“那时候河两边都是住户,得有几百户呢,所有的生活污水都直排入南淝河。”王啟春回忆道,那个时候他们“靠水吃水”,以打渔为生。“那时候住在船上,吃喝拉撒也都在船上,南淝河和巢湖的水很臭,船上灰尘也很大。”

2019年,巢湖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王啟春等渔民作为首批响应政府号召的渔民,毅然决然地交出船只,退捕上岸。“当时也很不舍得,毕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和船有感情了。”王啟春告诉记者,但他是个能听得进劝的人。“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再做这个了,巢湖的水也不能一直这样污染下去了。为了子孙后代,我坚决支持禁捕。”

“上岸”后,他和其他渔民很快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妥善安置,成为了一名护渔员。随着气温的升高、汛期的来临,王啟春的工作又要更加艰巨一些,他们的巡护任务还包括巢湖的水位、突发性蓝藻等,但王啟春却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踏实。“还是岸上好,现在的巢湖水多好,十八联圩湿地环境也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心情都好多了。”

从渔场到湿地

王啟春巡护的其中一段属于十八联圩湿地的范围,而这条南淝河与十八联圩湿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淝河的水经十八联圩湿湿地净化后,再经施口流入巢湖。

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它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为巢湖水质做着贡献。一天之内,该湿地就可净化南淝河流入巢湖的水达40万方,消减氨氮总磷数污染大约40%左右。经过它的努力,南淝河流入巢湖的水质最好可达二类。

对于这片湿地的变化,现任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最清楚不过。

30年前,他回到了家乡长临河,那时的十八联圩湿地是一座享誉全国的2814渔场,他从技术推广员一路干到场长,直到渔场关停。“多年前,这里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居民生活和面源污染相互交织,整个湿地生境破碎化特别严重。”2018年,合肥全面启动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李家政蜕变成了湿地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通过近年来的湿地修复后,十八联圩的变化非常明显。整个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2024年年底,鸟类达218种,比建设前增加了155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48种。“尤其是小天鹅,连续三年几乎成倍增长。2024年年底,十八联圩湿地调查到小天鹅932只,是环巢湖周边调查以来最多的一次。”此外,湿地植物达385种,比建设前增加了54种,调查到鱼类达到64种,比建设前增加了28种。

目前,十八联圩修复三期工程,2023年4月入选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2024年4月,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优秀案例,10月份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第二批山水工程优秀案例。整个湿地呈现了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良好生态风貌。

生态湿地+的发展

李家政表示,十八联圩湿地的生态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修复建设以后,水生植物达到37种,湿地建设完成后,主要围绕水质、水量、水草、水鸟开展保护。其中在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上,种植了很多的水生植物作为鸟类食物。同时创新采取了“夏稻冬鸟”的模式,把二期的水稻田冬季作为鸟类的栖息地,同时在湿地里种植了1200棵鸟类食源性果树,还在湿地里投放了鱼类,都可以作为不同季节鸟类栖息的食物。在植物保护方面,十八联圩湿地围绕植物养护,进行密疏稀植,保证整个湿地的水生植物分布具备合理的密度,从而充分发挥湿地水质的净化功能。

除了生态功能以外,十八联圩湿地还兼具蓄洪功能。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八联圩四期工程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即将完工,工程建成以后,将把生态湿地和蓄洪的工程有机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洪的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走‘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加大湿地的保护力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转换路径,努力发展科普游、研学游与农文旅结合的生态湿地的发展模式,不断擦亮巢湖这张合肥最好的名片。”李家政告诉记者。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原标题:从打渔到护渔!看巢湖护渔员眼中的生态担当

来源:合肥在线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