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绿潮 » 正文 »

在四连读荷

2021年,8月的四连,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的荷。

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关键词。让人在盛夏的江南大地上,能够心神静然,能够放缓脚步,能够流连忘返,能够荡漾诗心。所有美好的品性,叠加成光芒四射的魅力,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之美,瞬间打通,相互映照,仿佛我们意识的借喻、外化或象征。

四连的荷,有一种占据视野的气场。这种气场,有着天生不容置疑的霸气,挟裹着愉悦人心的冲击。河汊湖塘,水,是荷的原乡,更是荷的舞台,择水而生的天下之荷,在千万年与水的心融神会中,早已出落成各自一方水土的最美代言。可我在想,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而大而阔者,何其多了去的。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怎么就没见些许堪比四连的荷,如此让我相见恨晚怦然心动呢?是我的寡见少闻蝉不知雪,还是自作多情因乌及屋?——不是,都不是,我心里明白,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在我此刻敲击键盘的子夜前夕,瞬间仿佛有了超然的顿悟——这都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你看,好些别处的荷,再多,再阔,多的也只是面积,阔的也只是体量,而这种面积与体量,无论如何延伸还是拓展,都不过是面积的扩大、体量的增加,最终也都是一种可以用数字进行描述的量的范畴与概念。这样的一些荷,我们与它们面对,它们可以牵引我们的视线,但却无法占据我们的视野;它们可以让我们领略不同地域、不同品类荷的情趣,甚或增长一些或不少与荷相关的定性知识,但却很少甚至根本不能让我们的心跳,与旋舞在荷花、荷叶、苞蕾、莲蓬之间蜻蜓或蜜蜂的云翼,来一次不期而至的隔空同频。

——而这些,四连的荷却具备了,做到了。

四连的荷,实在是超出了往昔的经验意义——往昔所见的那些荷,沿着或顺着水面,前后左右,东南西北,在水面上铺开而去。它们在我们的视平线之下,矜持,含蓄,而又隐隐约约着些许自我清高的孤芳自赏。它们虽也仰望向天空,但天空是天空,它们是它们,之间看不出气息的交流;它们虽也挨近水滨的岸地,但看上去也只是物理层面的挨近,它们依然是一副从时空隧道那头就开始的出淤于泥而不染的内卷做派,而大地看上去也根本对此毫不在意,依旧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专注着自己的日落日出。它们高高地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开的裙袂,盛开的花是迎我的笑脸,待放的菡萏是豆蔻的美髻,更是举向

天空青春的旗帜与追梦的画笔,初成的莲蓬,可爱地歪着小小的脑袋,纷纷挤近我的鼻尖,那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热切而礼貌地静待着,静待着我对它们说些什么。

我拍下一张照片,写道:倾听世界,成长未来。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我拍下又一张照片,写道:

理想,总是有方向的。照片上是高出视平线、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一时间,朋友圈里,点赞像咕嘟嘟的开水,沸腾不止,又像满地的鸡雏,急急地抢啄满地的米粒,一百个赞,两百个赞,三百个赞……自带气场与魅力的四连的荷,还有我对四连荷的理解与参悟,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又真实的网络世界,尽兴风行,噼啪爆棚。是的,你看那成排成片,高过我们的头顶,向着天空飞举的画笔,它们是荷的初始,荷的希望。它们那不旁逸斜出、明朗向上、胸怀明确的方向、一心努力奔跑进步的样子,多么相像一个个天天向上的好少年!

几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大伞挨挤着荷花,一时竟看不出阴凉是出自大伞,还是出自荷叶。她们拿起一只莲蓬,剥出里面的莲子;又拿起一只莲蓬,剥出里面的莲子。手边的木盆里,墨绿的莲子,一会儿就满满尖尖。倒进边上大大的编织袋,不一会儿,盆里的莲子,眼见又满尖起来。

一群人叽喳嬉笑着走过来。正把又一盆莲子倒进编织袋的女子,抬头笑着问,家里又来亲戚啦?不是,不是,走在前头的男子朗声高气,这回都是同学呢,今天周末,约好来我们村看荷花的。男子说着转过头,对着跟上来的同学说,以前我们这里道路不通,信息闭塞,致富无门,贫穷落后,在外面的名声,真是不好意思说。不过现在好了,男子挥着手,眉飞色舞,现在好了,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美丽乡村,又是扶贫扶志,现在又是乡村振兴,你们看,现在我们的村子,家家都是小洋楼,庭院都是小花园,村里从没路到有路,从泥巴路到水泥路,又到现在的刚改柔沥青路面,你说哪一样还比别处差啊,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

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带着四连逐梦的心跳,仿佛正把四连的故事,漫天抒写。脑海里1992年沉淀不移的旧日四连,也似乎正被它们那彩色的笔触,一笔一画,轻轻松松,彻底覆盖;浓墨重彩,重新定义。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听从内心、奋斗不止、不迷信不信邪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仿佛四连内心世界一面面外现的风旗,又仿佛夏日澄碧的甘泉,流进我心,通透我身,直让我感受到万物的力量,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作为一个人,行走天地间,真的不可以墨守成规,逐流随波,也不可以侥幸指望事半功倍,一劳永逸,必须确定目标,必须不畏浮尘,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负造物,乘风攀升。(罗光成)

来源:安庆晚报

责任编辑:周虹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