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冬天,村里人割尽湖里的芦苇,却将村前池塘的半亩芦苇留下,让金灿灿、雪绒绒、香暖暖的芦苇相伴整个严冬。
初冬的芦苇真好看,黄色的叶,褐色的秆,浑身散发金属般的光泽,再加上雪白雪白的芦花,将村庄点缀得诗意盎然。冬曦如村酿,一池芦苇香,这种香,蕴藉春时的鲜活、夏天的激情、秋日的宁静,让人嗅之舒坦,心生清暖。
其实,家乡的风景很多,有山、有水、有树、有草,屋瓦上常年飘浮着不散的炊烟,冬青树上一年四季碧绿欲滴,到了天寒,还会染就一串串紫红紫红的籽儿,逗引一只只留鸟叽叽喳喳啄食,而枇杷树会开满细细密密的白花瓣,而竹子幽绿得宛如新娘的双鬓,土墙外,一排排橘树,“经冬犹绿林”,而不远处的麦田,一片碧油油,如新印的宋词。
留一塘芦苇,难道是为了观赏么?!
似乎有些道理。冬日清晨,吱呀一声推开门,只见胭脂色的晨曦下,苇塘美若油画,曦色,在每一株芦苇上抹了一层蜜,而醉人的清香,在晨空轻盈荡漾,而倒影静静、迷迷、离离,惹得水埠头浣衣的大姑娘小媳妇,久久凝视,呆呆发愣,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待到负暄日子,南墙之下,尽是老叟闲妪,一边含饴弄孙,一边欣赏塘景。人生百味,此刻最甜。
起风时,满塘飒飒作响,犹如一架无形的管风琴在那里鸣奏。芦苇如醉,摇摇摆摆,齐齐倒下又齐齐站起,一阵接一阵,宛如一道道闪电,从池塘这一头滚向那一头。有时,风会忽然改变方向,在苇塘形成漩涡,一圈一圈,仿佛神秘的咒符。间或,从苇塘深处传来一两声野鸟的鸣叫,让人的心有一瞬间的颤栗,唤醒内心深处蛰伏已久的温柔,与爱怜。
这时分,芦花飘飘,宛如积雪扬洒碧空,吹到门前,麇集成一团团,犹若大朵大朵的棉花糖,引得儿童跟着追逐,大呼小叫,兴奋不已。有时,芦花还会附在屋檐下的红辣椒、紫眉豆、黄玉米棒上,仿佛沾上一坨坨嫩雪;有时,人在打谷场冬晒,黄澄澄的稻谷、红灿灿的高粱米、青莹莹的豌豆、紫红红的薯片之上,也会不时滚过一团团芦花,一瞬间影子晃过,仿佛在追逐什么,简直如梦似幻。
一切,俨如一幅活泼生趣的民俗画卷!
其实,大人们不收割芦苇,还有另一个不成文的缘由:有野禽在苇塘过冬。小时候,趁大人们不注意,我和小伙伴们曾偷偷拨开芦苇,去一探究竟,结果发现,苇塘里面竟是另一个世界。密密麻麻的苇丛里,温暖如春,密不透风。风,从芦杪刮过,芦根下却是一片安谧。一只只野禽,见有人来,一瞬间,嗖嗖嗖,遁得无踪无影,留下一只只精致的窠,仿佛一具具纤巧可爱的摇篮,有的窠上,还会留有好几枚温润好看的鸟蛋。
原来,这里是野鸟的家园,冬日的避风港!
一旦揭开了这个谜底,往后的日子,我与小伙伴们尽量不去打扰它们,有时,还会偷偷舀出家里的黄灿灿的小米,如春雨般唰唰唰洒在苇塘,以供养它们。一直到如今,我仍记得,有月光的那些寒夜,偶尔,会从苇塘深处传来一两声细脆的梦呓,那声音,离自己是那么的近,近的,似乎可以听见鸟儿们的呼吸,以及月光深处,那一缕缕红豆般大小的温存而幽亮的眼神。
眼下,冬天之门又恍然洞开,千里之外的我,又梦见家门前的苇花飘飘如雪——飘飘之下,是一村暖暖的冬阳,是一塘暖暖的时光,更是一帧暖暖的回忆,教人善良,教人淳朴,教人感恩。苇塘森森,潜伏着一个嫩绿的希望的春天……(刘峰)
来源:拂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