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绿潮 » 正文 »

巢湖:须浮鸥成群嬉戏

飞鸟扑食

争食

搬运

喂食

嗷嗷待哺

众鸟

交配

今年5月-7月的两个多月里,我13次专程驱车前往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特意拍摄远方来客——须浮鸥。我大都是早晨5点从家出发,6点到达拍摄地,拍摄2个小时返回,来回50余公里。

回到家,稍事休息,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相机、电脑,对刚拍的照片进行处理。处理照片也是件劳心伤神的活,在几百几千张照片中,一张一张地挑选,挑选好了再作简单的裁剪、补光、调色……如此这般,也要花上几个小时。

我不是专职摄影记者,“打鸟”也只能算没入门的爱好者。但是,像这样不辞劳苦,连续跟踪拍摄一种鸟,在我24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从未有过。

初识须浮鸥

我的好友钱茂松“打鸟”10多年,在圈内小有名气,近几年数次邀我一起到巢湖湖边拍鸟。

5月28日是周六。上午他突然跟我说,下午我们去“打”一个很赞的鸟。

拍摄地为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大片藕塘。一下车,我便“懵”了,但见成千上万只鸟儿,或掠空飞翔,或低头觅食,或嬉戏呢喃,荷叶婆娑,荷香阵阵,好一幅热闹、和谐的藕塘群鸟图。

钱茂松告诉,这就是须浮鸥,一种夏候鸟,刚刚从南方迁徙而来,在巢湖的两个月内将完成生儿育女的重任,7月底飞回南方。

与须浮鸥第一次见面,我便产生对它们进行跟踪拍摄的冲动——拍下须浮鸥在巢湖繁衍生活的全过程。

个个是劳模

须浮鸥生儿育女、繁衍下一代,首要一步是筑好鸟巢。第一天拍摄中,我很快发现许多嘴里叼了东西的鸟,不停地从我的头顶飞过,原来它们是从别处“搬运”筑巢材料。这些筑巢材料五花八门,有的是草茎,有的是树叶。有的鸟叼的草茎是身体的几倍长,以致于在“搬运”过程中“失手”掉落下来。一旦掉落,须浮鸥都要奋力试图叼回来。

须浮鸥的筑巢行为持续了多日。在随后的几次拍摄中,我一次次举起我那又大又重的镜头,朝向天空,捕捉须浮鸥不亦乐乎“搬运”筑巢材料的画面。因为,我从内心感佩这些辛勤、敬业、个个可谓是劳模的鸟儿。

太聪明的动物

6月23日一大早,来到拍摄地。拍了一会后,我注意到许多鸟在藕塘一处比较干净的水面捕食,便把镜头对准它们。

鸟儿捕食时在水面上一掠而过,一旦发现水中猎物,鸟嘴飞快地啄向水中,溅起朵朵水花。

过了两天,在同一地点,我再拍鸟儿捕食画面时,发现今天的鸟儿捕食方式不再是蜻蜓点水式的。它们在水面上凌空盘旋,看准猎物,一头扎进水中,然后奋力从水中跃起,变成活脱脱的“水鬼”。我一边拍,一边纳闷:今天鸟儿捕食为何变成“扎猛子式”的?

耳鼓传来的水泵声让我醍醐灌顶。一台水泵正从河沟里向藕塘灌水,今天藕塘的水比前天深了。前天水浅,鸟儿如果像今天扎猛子式捕食,岂不撞得鼻青脸肿?问题是,鸟儿是怎么知道今天的水变深了?

人类常常自命不凡。也许,我们并不比这些鸟聪明多少。

7月初连续雨天。7月10日一早,好几天没去拍摄的我忍不住又出发了。出发时天气还不错,没承想到了拍摄地,风雨交加,我只得憋在车里一个多小时。雨稍小,我便直奔藕塘边。

鸟儿筑巢、捕食、交配、孵蛋这些画面,都已拍到了,只差鸟妈妈给宝宝喂食,或者鸟妈妈带宝宝玩耍之类的温馨画面。今天的拍摄就是奔着这个主题。

令我沮丧的,不是我一手打伞,一手拿着笨重的相机,拍摄相当吃力,而是半天也拍不到一张心仪的片子。

更令我沮丧的是,今天的鸟儿对我相当“不友好”。它们张着红红的嘴,尖叫着,一个接着一个,打冲锋似的,向我扑来,最近时离我不足一米。我甚至几次捡起泥巴团,“砸”向它们,但它们依然前赴后继、勇敢地冲向我。

先前拍摄中,偶尔出现过个别“愣头青”鸟试图轰走我,但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今天到底咋了?

雨终于停了。将雨伞放在一边,我正准备再拍一会,一只鸟向我冲来,我顿时感到从头到脚淋了一阵有味道的“雨”——居然是这只鸟向我泼了一通屎尿,居然屎尿还能被当作进攻性的武器。我服了你——聪明的须浮鸥!

自然,须浮鸥的聪明远不止这两点。

明年再相会

7月底,我休假去了外地,心里还时时牵挂着那些鸟,尤其是从社交平台看到摄影同行拍到的须浮鸥母子在一起的佳作时,我恨不得立马飞回那块藕塘。

回到巢湖的次日,即8月2日早晨,我又一次来到拍摄地。偌大的藕塘空荡荡的,我的心更是空荡荡的。须浮鸥妈妈带着宝宝早已如期飞回南方。

2000年8月,须浮鸥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但算不上什么珍稀动物。回顾两个多月对它们的跟踪拍摄,虽然留有遗憾,但总体上还比较满意。我要感谢这些须浮鸥,是它们激发了我拍摄大自然的热情,让我对鸟类的认知,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更深了。

须浮鸥走了,走了,但我坚信,它们明年一定会再来,我们一定会再相会。因为,经历了今夏的高温“烤”验,人们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巢湖的水一定会更绿,天会更蓝。(全媒体记者 王小兵 文/图)

原标题:明年再相会

——须浮鸥拍摄记

来源:巢湖晨刊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