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色彩千变万化,但绿色始终是大自然的底色,是人类社会、经济产业永续发展的基色。
“只此青绿”之所以打动人,在于眼底铺满绿色,我们就不会精神疲乏,心底飞扬自然韵律,升腾舒畅愉悦的审美体验,正如倡导绿色美学的当代美学家郭因所言:绿是生机、是活力、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从周朝开始,官府都有春天不准伐木、夏天禁止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的禁令。中国人的精神和理性、生存和发展之道,与山水田园间的情趣、理趣合而为一。
《诗经》风雅颂,“风”收入265篇,这些采自民间的清新篇章中,我们与草木有灵、万物关情的自然处处邂逅,《楚辞》中缤纷绚丽的香草天地,寄予人类对真善美的无上追求,纷繁的动植物融入浓烈的情感生活,多少辞赋华章被浸染深深浅浅的“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
我们在青青的世界里咏唱,青山绿水带给人们永远的心灵慰藉,根源在于人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传统走向当下,我们精神家园中的那一抹“青绿”,更浓,更美。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样的生态哲学观,展现蓬勃的生命力,应用于当今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化作一句妇孺皆知的时代话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植根先进生产力,植根时代文化,是我们生产生活哲学的全新表达。
从淮北到江南,多少山头、荒坡、矿场、工厂、村庄由“黄”变成“绿”,从干枯穷荒走向繁茂明媚、产业兴盛;曾经灰黑、粗放的扬尘之城由“暗”变“明”,走向山水相融、人景和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蹄疾步稳,成效显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百姓生活走向富裕美好的增长点,成为江淮大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徽风皖韵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与20年前相比,世界的绿色更多了。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古老而现代的安徽,正和其他省份一道,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科学治理的制度建构与方式方法。“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美丽安徽,乃至美丽中国,正孕育在人们持续的开拓奋斗之中。(晋文婧)
原标题:守一抹“青绿” 与天地共生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