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绿潮 » 正文 »

鱼养水 

“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这是我在童年时代听得最多的一句歌词。关于鱼和水的关系,在我根深蒂固的印象里,只是一种单向的关系:水养鱼,鱼离水就活不了。的确,鱼无足,不能上岸,无法在陆地上行走觅食;鱼也无翅膀,不能飞行,无法活在空中。

无水就无鱼。这是必然,我不曾怀疑;有水就有鱼,这是一位钓鱼的老者告诉我的,先是不信,后来还是信了。不信是有理由的:从前,村里人家从池塘里挑水回家,煮茶做饭。人家的水是储存在一只广口大缸里的,日子天天过,大缸里天天有水。池塘水中是有鱼的,水从池塘来,进入人家的大水缸中,水里便不再有鱼。纵然那一大缸水,不用来煮茶做饭,一直存放着,水里可能会生出些小虫来,却不会生出小鱼;信也是有理由的:小区门外有一块水面,冬日里抽干了水,清理淤泥后,底朝天晒了一两个月。翻过年来,春日里下了几场雨,那块无水的洼地竟又蓄满了水。雨一停,便有人坐在水边钓鱼。我寻思着,怎会有鱼呢,就像在雨地上放一只盆子,盆子接满雨水,水里会有鱼吗?钓鱼的老人却说水里有鱼,且抬手指给我看,水面上由小到大漾起一圈圈涟漪。老人说,那是鱼翘起嘴巴拱破了水面。由此,我不得不信那片刚刚蓄起来的水面下有鱼,真的是有水就有鱼啊。

不过,那天我并没有看到那位老者钓上一条鱼。也许,老人坐在水边,钓的本不是鱼。就像当年渭水边的姜太公,离水三尺,直钩子钓鱼。小鱼不上钩,周文王那条“大鱼”上钩了。

从那以后,我到那块水边散步时,总喜欢走近去看人钓鱼,瞅瞅人家到底钓没钓到;也总喜欢问没钓到鱼的钓者,水里有鱼吗?回答千篇一律,所有的钓者都说水里有鱼。最近,去这座城市里最大的水面——巢湖边散步,也喜欢看人钓鱼,且喜欢问钓鱼的人,水里有鱼吗?当然,那是明知故问。若是水里无鱼,天南海北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水鸟,还会来巢湖水域里聚集吗?鸟飞千里,只为一条鱼。水里有没有鱼,水鸟比人的眼尖,不用问人,就看水边水上有没有水鸟,水鸟多不多。在巢湖湿地公园里散步,走近芦苇丛,时不时地,就会“惊起一滩鸥鹭”。那些鸥鹭并不一定正在觅食,或许它们正在嬉戏,甚至成双成对卿卿我我,它们定已填饱了肚子。饿着肚子做游戏,想必动物们怕是做不出来的。

想起老家村子后面那座大水库。在两山间筑起一道拦水坝,让山间的溪水一点点蓄积起来,便成为这座水库。原先的小溪流中也有鱼虾,很小的鱼虾,数量也少。筑起水库后,水深了,水面大了,水里的鱼便多起来,且是大鱼,是当地村民少见的大鱼。无他,有水就有鱼,水多鱼就多,水深养大鱼。

那座水库一度是村民们的大水缸,村里的自来水源自水库。偌大的水库,闲置着可惜,便给人承包去养鱼。因为养鱼,村民们不愿继续饮用水库里的水了。村里自来水的水源从水库改迁至皖水河床,汲取来自大别山区的山泉水。利己也利人,村民们把水库的水全让给了鱼们。不过,水库养鱼后来也改变了经营模式,规模数量有所控制,减少向水中投放食料,水库水质便有所改善,回归饮用水标准。

其实,那座水库的水同样是来自大别山区的清泉水。自来水源头改迁,舍近求远,给人的感觉是鱼毁了一库好水。不明真相的人,让鱼背了黑锅。

最近一则消息,让我恍然大悟。鱼,不会毁坏水质,反能净化水质。有媒体报道,城市管理部门买了很多鱼苗投放位于城西的水库里。同我们村子后面那座水库一样,这座水库也是城市的大水缸。照惯常思维理解,往水库里投放鱼苗,目的是养鱼,增加水库效益。看了那则报道才知道,投放鱼苗不是利用水库的水养鱼,而是以鱼养水,净化水库的水质。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非专业人士不一定会想到这一层。从前,我只知道水养鱼,却不知道鱼也养水。看到这则报道,我才注意到,鱼和水的关系,原来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互动,带来互助互利与互生。水成就鱼,鱼反过来也成就水。

无鱼之水,往往静默,不会自动,无法自生一丝涟漪。水,一旦静默,便是一潭死水。水中若有鱼,水是静不下来的。即使表面平静,水底下可能是暗流涌动。鱼,给水以活力,给水以灵气。

故水不拒绝鱼。鱼投入水的怀抱,总会受到水四面八方包围式的欢迎。水跟人一样,都希望自己是鲜活的、灵动的。没有哪一泓水,愿意自己沦为死水。不死的水,都是拥鱼入怀。

鱼感恩水,水亦知道感恩鱼。(合肥王张应)

原标题:鱼养水 

来源:新安晚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