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里人潮涌动,400万伏高压放出长达8米的电弧,给参观者以强烈震撼。
这个网红项目叫“人造闪电”,其中的“电”,一部分来自科技馆的屋顶光伏。
建筑屋顶俗称第五立面,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最常见也是占有率最高的场景,除了屋顶,现在连外墙、地砖、护栏都在悄悄“学”发电。与连片的集中式光伏相比,它可以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场景多样、前景广阔,甚至被视为下一个十万亿级“大蓝海”。
8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全面绿色转型,将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
安徽是中国光伏“第三省”。2023年,安徽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67.4亿元,仅次于江苏、浙江。
产业变革潮起,考验的是识变、应变、求变的胆识与眼力。
当前光伏产业总体陷于周期性调整,安徽作为光伏产业大省,是否能把握产业升级先机,进而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新蓝海与新蓝图
“几年前筹建新馆时,我们就考虑到全生命周期的节能环保,也参考了很多方案,有些技术很超前,但是造价较高,综合下来最后选择了阳光新能源,2800平方米的屋面,年发电量可达60万度。”合肥市科技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爬上楼顶可以看到,这些光伏组件像多加了一层顶棚。
光伏建筑一体化主要包括两类:BAPV和BIPV。BAPV附着在建筑物上,不承担建筑物功能,而新兴的BIPV也称“建材型”光伏,它可以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自2021年全国整县推进光伏以来,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安装光伏成为不少地方的硬性指标,考虑到成本与产出,目前大部分仍采用BAPV方案。随着技术迭代、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BIPV高科技产品走向市场。
在6月举办的“2024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上,一间“海螺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用的“宣瓦”“徽墙”来自宣城海螺建筑光伏,该系列BIPV产品可直接替代建材,让光伏建筑和普通建筑看起来没什么区别。
远在福建的全国首个“碳中和”工业园区,使用了阳光新能源的 iBuilding智慧光伏直接替代传统屋顶建材,不仅显著提升结构牢固和安全升级,还可抵御12级台风、50年一遇暴雪等极端天气。
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占到全国总量的38.2%。光伏将成为建筑绿色转型的关键,横跨建筑与光伏两大行业的新蓝海,描绘着城乡建设清洁能源的新蓝图。
根据中国第一个全覆盖且多年度建筑物屋顶数据——“中国建筑物屋顶面积多年度数据集”,2021年我国屋顶达到11万亿平方米,加上光伏幕墙、发电地砖,以及铝型材、五金配件、密封胶等传统建材领域创新,整个光伏建筑一体化赛道规模可能达到10万亿元级规模。
新技术与新突破
目前光伏一体化有晶硅和薄膜两大技术路线,晶硅型占到了市场的95%以上,产量大成本低,薄膜组件发展出碲化镉、铜铟镓硒、钙钛矿等多种技术路线,具有很好的弱光性、透光性,潜力巨大。
吴忠宪博士从事铜铟镓硒材料研究已近17年,在凯盛光伏担任技术总监的他,坚信一种新型“发电玻璃”将从安徽蚌埠走向世界。凯盛光伏由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集团公司发起,是目前国内唯一可量产铜铟镓硒BIPV的厂家。中建材是国内首家建立建筑光伏一体化产业的集团性企业。
铜铟镓硒BIPV是一种“可以发电的特种玻璃”,吴忠宪认为,它代表着光伏最先进的发展方向之一,市场正处于爆发期的临界点,凭借在玻璃产业的体量优势和技术沉淀,中建材将是这一绿色建筑材料的头号种子选手。蚌埠市目前拥有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凯盛光伏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铜铟镓硒、碲化镉两种技术路径上具有优势。
钙钛矿,被行业公认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我省在钙钛矿电池理论研究领域总体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梯队。截至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以钙钛矿电池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高水平研发团队超过12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成果。华晟新能源、滁州捷泰、中环低碳等本土企业组建了钙钛矿电池研发团队。
位于宣城的华晟新能源是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企业,建成的全球首条高标准建筑光伏一体化产品全自动化生产线,可使产品交付周期缩短50%。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建成的国内首个大面积陶瓦与光伏瓦穿插设计大型屋面,使用的光伏瓦便来自这里。
安徽是较早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地区之一,产业链全、技术储备多,安徽企业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链中表现不俗,未来可期。
新思路与新布局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投产、开工、规划光伏项目数量同比下降超75%。一方面,光伏业正遭遇周期性供需错配,消纳问题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建筑业是碳排放大户,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二者的需求双向奔赴,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确定性愈发凸显。
但是将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设计中,加快技术普及与产业应用,仍需打通很多难点痛点。现阶段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堵点和难点还有不少,如跨行业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标准体系还不规范、不健全,一体化、集约化设计和施工不成熟。
光伏要替代建材,首先必须满足建筑行业的要求和规范,如消防、结构等通用要求。2022年,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鉴衡认证、阳光新能源等单位联合发布《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白皮书》,为行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引与标准范例。进一步完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是产业的迫切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曾建议将光伏材料应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展等强制性要求纳入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其次,仅靠市场自发行动,很难形成合力,产业期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路径破题。
《安徽省光伏建筑一体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提出,支撑光伏建筑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规划建设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每年择优遴选一批光伏建筑一体化创新应用场景案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到2030年,光伏建筑一体化在我省各类建筑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应用,适合安徽城乡特点的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安徽已有蚌埠、芜湖、宣城、滁州4个“省级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城市”,多个城市推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补贴。
4月,安徽省住建厅召开建筑光伏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提出加快推动全省建筑光伏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商业模式,统筹推进先进光伏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助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迈上新台阶。(宣岚)
原标题:江淮观察 | 光伏第三省安徽,在这条号称十万亿级新赛道上起跑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