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产业 » 正文 »

宣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助力低碳高质量发展

幕墙装满光伏组件,房子晒晒“日光浴”就能储能发电;外墙穿上厚厚的“棉衣”保温,室内外热量交换减慢,能减少电能消耗;地面暗藏沟渠,像一块“海绵”,直接促进雨水渗透,吸收地面扬尘,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如今,会呼吸、能发电、在节能上“精打细算”的绿色建筑,在市民身边越建越多。今年以来,全市绿色建筑新开工面积68.0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竣工面积198.37万平方米,建筑光伏项目505个,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

超低能耗建筑双创大厦。

什么是绿色建筑?记者了解到,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近年来,宣城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助力绿色发展。编制了《宣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及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构建绿色建筑全过程闭环监管体系。将绿色建筑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出让、地块开发联合审批意见,纳入建设用地规划或房地产开发条件,明确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造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高于35%的目标任务。

绿色建筑成效怎么样?市住建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泾县医院新址扩建、北师大宣城学校、宣城市天都小学(暂定名)、郎溪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二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片区、郎溪县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发展低碳片区。双创大厦项目获得我市首个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识。

超低能耗建筑是绿色建筑中的“优等生”。双创大厦项目位于宣城经开区,总建筑面积64015平方米,建有4层商业裙楼,两栋15—18层主楼,主要功能涵盖高档酒店、商务办公、商务休闲等。

双创大厦建筑设计方负责人孙礼凡向记者介绍,整个大楼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再生赋能”三大部分。这些技术协同作用,共同构建起建筑的“节能生命系统”。

——被动优先,实现建筑“自主呼吸”。简单来说,被动式技术是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它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本身来降低能耗需求,而非依赖机械设备。核心在于利用建筑自身的“体质”来实现温度调节。比如该项目外墙采用200厚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95mm岩棉,屋面采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幕墙采用三银双Low-E6+12Ar+6玻璃铝合金断热桥窗,等于穿了一件超强保温“棉袄”,直接减少了室内外热量交换。

——主动优化,让能源“精打细算”。当被动式设计最大程度降低了建筑能耗需求后,高效能源系统则进一步优化能源使用效率。该项目采用了新风热回收系统,可在引入室外新鲜空气的同时,回收排出空气中70%以上的热量。这一技术既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又极大减轻了空调负担。同时,运用了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建筑的能源使用情况。

——再生赋能,让建筑“自产能源”。该项目使用了光电建筑一体化设计,屋面、立面均布置光伏组件,直接让建筑外立面成为“隐形发电厂”,预计每年平均发电量56万KWh,每年节省电费32万元。

不仅是超低能耗建筑,眼下零能耗建筑也在宣城市逐渐崭露头角。

记者从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了解到,鸿星(宣城)综合智造基地项目是在设计阶段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认证的零能耗建筑。

该项目位于宣城经开区,主营高端装配金属幕墙、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净化空间围护系统及室内金属吊顶墙体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技术咨询研发推广,目前4栋建筑外围护已施工完毕。

项目设计负责人徐廷波向记者介绍,通过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高效暖通空调冷热源、新风热回收、LED高效照明、高效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室内环境监控一体化、太阳能光伏等手段,办公楼建筑本体节能率将达到53.57%,建筑综合节能率达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100%,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碳排放的净平衡。( 记者 刘畅 文/图)

原标题:会呼吸 能发电 更会“精打细算”

——我市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助力低碳高质量发展侧记

来源:宣城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