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牛年跃蹄跨步,“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将以“牛”的韧劲、“牛”的精神耕耘与收获。日前,各地多已按照国家关于“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时间节点要求,完成规划编制,为实施提供遵循。
笔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公开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对规划意义的表述,都用了重大或重要一词。的确,“十四五”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好期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窗口期,编好实施好五年期生态环境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意义深远。
与其重要意义相关联的地方规划,尤其县(市)层面的规划落地有声,事关国家及省(市)大规划的落地生根、实施的成效,意义更不一般。那么,这不一般的意义该如何实现呢? 笔者分析认为,不犯“低级”错误是基本要求。
规划是蓝本,部分内容悬空是导致规划成“空话”的一大主因。比如,一些地方的规划或多或少存在内容涵盖不全、内容过于大而空、措施对策“喊口号”等,会影响实施成效。
因此,应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严谨性、规范性。不应将规划编制视作某部门的事,或抽几个“笔杆子”来“妙笔生花”,更不能走捷径套用过去文本或采取“拿来主义”。笔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已公开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多有形势分析、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指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章节设置,内容表达有大同小异之处。换句话说,A地规划B地稍作修改也可用,虽无可厚非,却反映出个别地方规划虚多实少、个性缺失、不够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中看不中用等不足。各地应切实以负责任的态度,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实施,科学构建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编制过程,既要对接上层精神,又应广泛调研;既要认真总结过去规划实施经验,更应分析问题,找出差距,汲取教训;既要放眼未来大势,科学研判,合理评估,又不盲目“追标”,做好编与施的衔接,将规划实施道口前移,做到严肃、规范、扎实。
要杜绝编归编、干归干“两张皮”现象。 客观地说,一段时间以来,在个别地方确实有规划“应景”之嫌,领导谈及规划目标、任务、举措,头头是道,总结、汇报工作条理分明,实际实施却大打折扣,规划落实力严重不足。各地只有把规划融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盘之中来认识、来实施,才能有决策、行动的高度自觉。在实际操作中,应将总自标、总任务、总责任及其项目、工作等,全面细化,逐年度、逐层级、逐部门分解落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主要领导应靠前指挥,加大年度工作推进调度、督查、督办、督改、督责,充分发挥“绿色考核”棒的导向作用,将规划实施的年度考核和期度考核绩效,纳入层级、部门奖惩,作为干部任用及当年和任期内政绩的“硬核”指标,形成一张图纸干到底的倒逼机制。
坚持规划实施韧劲,不给规划实施留下欠账。为期5年的规划,过去多地发生绩效账单欠账现象,主要表现在改善环境质量指标、废气废水达标指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等方面。客观原因,是期间发生了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主观原因,是目标指标定得不切实际、工作力度不到位、责任落实有欠缺、随意变更规划内容。当然,跨度五年的规划,期间会发生新情况新问题,必要的微调不可避免,但违背法定规范程序,先拍脑袋再拍腿,就不应该了。规划变更调整是件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以领导个人意志为转移,这是规划落地的大忌。要克服一切困难,以滚石上山、破浪行舟的韧劲、狠劲和担当历史的责任,完成使命。( 刘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