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各设区的市建筑垃圾管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建筑垃圾减量排放、规范清运、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1月18日《安徽日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等生态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
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快递业的高速发展,包装垃圾规模更是惊人。因此,如何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仅对推进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安徽淮北、蚌埠、淮南等地按照“谁产生、谁负责”原则,从源头加强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优化建筑设计,科学组织施工,优先就地利用、就地减量等措施,大力推进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就是有益探索。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珍爱地球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而生态文明又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国之大者。因此,我们必须要从观念上转化,不再以GDP论英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更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而实施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不仅需要在建筑领域推广,在生产生活各领域都需要持续推进,这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自律和他律、从源头身体力行地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利用项目,持续加强各类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做好“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大文章。这样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的家园就会少一点污染,我们头顶的那片蓝天就会越来越蓝,身边的河水就会变得更加清澈!(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