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0年度全省16个市空气质量排名,黄山、宣城、池州排名前三位。池州空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最大,为17.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6%,升幅位于全国第4位,“全省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老百姓的蓝天获得感显著提高。”(1月25日《安徽日报》)
过去,由于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盲目地追求GDP的增长,导致了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直至家园频频遭受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恶性事件的侵扰,尤其是大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标,部分特大城市和区域雾霾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这也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但是良好的环境质量等不来、喊不来。只有强有力的措施才能让空气清新、天蓝云白。安徽虽然不属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但“十三五”期间,安徽省自我加压,主动对标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治理标准要求,聚集“五控”(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一方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钢铁、水泥行业提标改造,实施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秸秆禁烧,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等;另一方面,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淘汰老旧车船。同时,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强化餐饮油烟排放治理和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并完善突发大气污染应急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有了治理大气污染的信心和决心,有了强有力的措施,有了现代科技手段投入应用,才能实现空气污染浓度降低了、持续时间减少了、影响范围变小了以及优良天数实现持续增加的目标,如今放眼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当然,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空气质量还不稳定,部分城市可能反弹较大。因此,我们仍需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在继续强化PM2.5污染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以更有力的措施,遏制臭氧污染上升势头,减少超标天数。紧盯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大力削减污染排放存量;紧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格落实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紧盯夏季臭氧污染、秋季秸秆焚烧和冬季重污染天气等3个重点时段,加强专项巡查、督查、检查力度,削峰值、降浓度,全力开展攻坚,努力打赢“十四五”蓝天保卫战,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刘纯银)
来源: 安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