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腊月二十三前都有“扫尘”的习俗,干干净净迎新年过春节。疫情之下,良好的室外卫生生态环境更为乡村传统春节增加吉祥喜庆,也是阻断疫情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
正常年景,外出务工人员节前都相继返家,春节环境整洁不缺人手。而今年出于疫情防控考量,务工人员积极响应政府就地过春节的倡议,导致乡村环境清洁和公共设施维护缺少劳力,而地方政府及村(居)干部因忙于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而难以顾及。因此,在一些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比往年有所抬头。比如,除通往村民组的水泥道路有社会化服务保洁人员负责清扫外,村庄垃圾乱堆放、枯枝落叶堆积腐烂霉变、农户散养的禽畜狗粪便随地拉排等问题则少人问津。而生态环境方面因管维不到位等原因,一些村(居)小区已建污水处理厂(站)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污水处理不达标,有的“微动力+生态湿地”的植物因天寒地冻枯死,失去吸附净化功能,少数农户“改水改厕”因服务清运问题而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乡村春节环境隐忧依旧不少。
让村民过一个整洁、安康、喜庆的春节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地方政府应将营造乡村良好的春节环境纳入疫情防控内容,做好安排部署,组织发动村民开展节前卫生及生态环境清洁整治。具体可由县部署、乡(镇)督导、村(居)组织落实,乡镇联系村居干部督促组织村组开展。对缺劳力的村居,县及乡镇应组织抽调机关干部职工、志愿者等,给予帮助。应全面整治、突出重点、不留卫生死角,尤其做好村前房后、庭院宅场、沟渠塘坝、滩涂以及医疗、养老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固废、朽枝腐叶、畜禽粪便、猫狗粪污、污水和倒塌的房舍等整治清理,横到边竖到底,重要场所还应进行病毒消杀。
集中排查污水设施不运行、污水处理不达标问题。有关部门要深入乡村污水处理点,一一查明设施停运原因,针对性解决问题,帮助恢复正常运行;从管理、技术和责任方面,解决污水处理不达标的症结。同时加强督查,落实运维值守,保证春节期间设施出了问题找到人、能处理。
以春节卫生整治清理及生态环境排查为契机,完善制度和乡规民约,建立乡村环保常态化机制。加强有关科普宣传,培养村民良好行为。乡镇每年可在环境日、土地日、水日、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庆期间,组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并形成一项制度。加强乡村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理和资源化,有条件的乡村应将水泥道路可视范围尽可能纳入社会化服务保洁,增加方便村民投放的垃圾收集点、桶。实施猪、牛、羊、鸡、鸭、鹅、猫、狗等饲圈养规范化养殖,改变村民散养习惯,便于做好粪便收集利用。加强乡村污水处理,加大投入,选择适宜处理模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覆盖率;地势复杂的自然村庄可采取“改水改厕”、自然净化处理方式,解决乱排放污染环境问题。加强监管与服务,提高治理成效,让环境更美好、乡村更美丽。(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生态环境分局 刘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