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正文 »

发展长江经济带 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使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并与“一带一路”相互贯通,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促进正向和反向循环,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产业、要素、交通、市场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区位地理优势和重大区域经济价值。

上中下游差异化竞争,在竞合发展中畅通产业链循环

现代经济的国民经济循环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循环,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产业链条件。长江经济带上既有创新策源地,又有产业转化地。从长三角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坚持绿色环保的前提下,沿江而上布局到中游和上游地区,原先从中游和上游流动出来的劳动力则可以实现本地就业,从而激活当地消费市场。创新资源丰富的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作为创新策源地,苏锡常等产业基础扎实的传统工业重镇作为产业转化地,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圈等新兴经济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地,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地区合作,可以在产业链上实现生产环节的循环。沿江省市应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守实体经济,坚持科技创新,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建设产业链。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又发挥好政府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有条件的城市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既要做好创新的“最初一公里”,也要做好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把长江经济带建成创新链产业链循环带。

东中西段全要素配置,在互通有无中畅通供应链循环

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合理、高效配置,既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内在要求,又构成了供应链上的大循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长江经济带的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动力。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必将集聚更多的全球高端要素,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不仅要在长三角扩散,还要沿长江经济带向上扩散。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将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创新原动力,通过整合中下游的创新资源,催生变革性技术,沿长江经济带搭建起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长江经济带人口、经济、土地资源分布并不均衡,这就需要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东部地区特大城市要疏解人口,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培育特大城市;土地资源要与人口流动、项目落地更加紧密地衔接,破除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流动的阻力,使要素按生产效率原则在长江经济带上合理配置,在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使不同地区在互通有无中提升供给能力,夯实供应链。

水铁陆空协同化布局,在双向互济中畅通物流链循环

交通是经济循环的重要条件,畅通大循环就要求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长江经济带发展还要和共建“一带一路”融合,通过战略支点建设,促进东西双向互济、内外联动发展。长江是连通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黄金水道”,但长江船运的特点是成本低、可运输大宗货物,其主要针对的是重化产业产品和原料,按照这一逻辑,只有在长江中上游两岸布局重化类产业,长江大船运输才更有“用武之地”。但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的交通运输不能过于倚重长江船运,而应水铁陆空联运,协同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互动,沿江各地也应根据本地条件积极嵌入到综合交通体系之中。目前,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到南京龙潭港,海运货物可到达龙潭港后转铁路运输,继续西行;也可从上海港卸货后走陆路运输到马鞍山再转江船;沿长江的高铁线可承担很大一部分物流任务,应进一步提升沿江铁路等级;上海、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的机场可建立起长江经济带的“空中走廊”;从合肥、义乌、苏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出发的中欧班列将把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连接起来,把内循环与外循环对接起来,在内外联动发展中畅通物流链大循环。

海江边陆全流域统筹,在构筑国内大市场中畅通商品链循环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是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夯实国内超级大市场的坚实基础。对一个快速增长型的经济体来说,交换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市场需求对经济的顺畅循环特别重要。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做好需求侧管理,拉动供给侧改革,进而推动消费升级。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且平台经济和网络新消费发达,应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充分进行市场对接,通过对消费者需求倾向的大数据分析,提高供给的针对性。同时,将沿海开放地区的市场制度和经验向中上游地区推广复制,努力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推动中上游地区消费升级。随着制造业产业从长江下游向中上游转移,长江经济带上的分工合作将变得更加紧密,商品的流动将变得更加频繁。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长江经济带上自贸区的建设,又为商品的外循环提供了支撑点。

总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前提下,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要素市场、运输市场、产品市场,利用好沿线国际化城市和国际交通枢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王辉龙为南京新时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安徽日报  2021年2月23日6版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