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正文 »

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锚定这个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三山三江二湖”优势,推进生态省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这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现实需要,也是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的安徽担当。

牢牢坚持一体化推进这个基本原则,打好创新发展、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三张牌”。

一要创新发展驱动创新是安徽最靓丽名片,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推进“科创+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抓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建好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的科技大市场,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新业态,努力在新征程赛道上跑出安徽创新的“加速度”。

二要生态修复固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全面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抓好长江禁捕退捕,保持生物多样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三要环境保护筑基。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细化“路线图”,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等交易机制。以林长制、生态补偿等改革为先导,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为抓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逻辑主线,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农业三大领域改革。

一要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针对当前我省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等问题,必须按照“十四五”总体要求,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二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不断壮大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融会观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产业集群。

三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强化质量导向,推动乡村振兴,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牢牢秉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大力强化政治执行力、制度规制力和社会监督力。

一要强化政治执行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入脑入心、见诸行动。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做到守土有责。

二要发挥制度规制力。要着力构建适合安徽省情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公平交易、有偿使用和全面节约的制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同时,完善制度落地的严格执法、纵向问责、市场激励和考核评价等实施机制,真正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三要完善社会监督力。各级主管部门要开展好相关的宣传普及和培训活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信息,鼓励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引导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通过适当的利益驱动,让人民群众从绿色生产方式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他们的行动自觉。黄 鹏 葛贤平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