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5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18.5万辆,同比增长177.2%。第一批新能源动力电池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如何更好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引发关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预期累计退役量将达78万吨。若无法及时回收退役动力电池,将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三元锂材质电池含有锰、钴、镍等重金属,可对水源和土壤造成长期污染。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环节呈现商业模式相对单一、使用规模有限、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动力电池虽被回收,但很快通过非正规渠道重新流入市场。破解回收难题,需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形成电池回收新格局。
由于缺乏统一电池设计标准,企业往往“各自为战”,造成不同品牌电池回收方式差异较大。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规范动力电池设计标准,明确定义容量衰减、剩余放电量、剩余循环次数等主要指标,让回收有规可依。拓宽回收覆盖面,有序增加正规回收企业数量,鼓励汽车厂家“谁出售,谁回收”。探索有效管理手段,掌握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环节信息,打通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链。依法查处非正规流通渠道,取缔无资质、高污染电池回收企业,消除安全环境隐患。
与一些无资质“小作坊”相比,正规企业在电池回收过程中投入更多,似乎并不“划算”。事实上,动力电池材料中的锂、钴、镍、锰等有价金属都具备较高回收价值,如能实现“变废为宝”,不仅可完善电池回收商业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竞争优势,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应更好地顺应行业发展新要求,依照高效率、高环保、高收益、高安全原则加大研发投入,在电池回收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培养优质人才,加快全行业升级步伐,促进电池回收产业成为一片新的商业“蓝海”。
消费者是动力电池的重要使用群体。如果消费者缺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意识,退役动力电池将很难得到回收再利用。强化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退役动力电池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普及电池回收的正确方法。引导激励公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让回收电池“黑产业”失去生存土壤。面向社会征集“退役动力电池去哪儿”意见建议,汲取群众智慧,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梅 麟)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