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时评 » 正文 »

大气治理要严防“纵污养患”

春夏之交,有媒体报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地出现臭氧污染早来、多发、势重等现象。

客观上来说,随着近年来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成果显现,透明的天空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紫外线强烈照射。加之今年春季降水量明显少于去年,湿度减轻,无形中造就了臭氧污染形成的天然机理。

同时,由于秋冬季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地先后突发疫情,生产受阻,直到春夏之交才开始集中复产复工,涉VOCs和氮氧化物企业和车辆集中排放,也促成了臭氧污染短时加剧的情况。但除此之外,笔者通过调研分析,还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有这样几个实例,令人深思。某地一个监测站点突发臭氧污染高值,当地用走航车巡查发现,在监测站点周边,有一家企业VOCs排放数值明显偏高。但进企业摸排时却发现其白天没有生产,且这家企业不仅安装了污染治理设施,而且还是被当地列入“白名单”的企业。难道是走航车监测不准?当夜,检查人员突然杀了回马枪,发现这家企业正在生产,而且治污设施根本没有正常使用。之所以被列入“白名单”,是当地为保税收“照顾”得来的。

还有另一个例子。有一家涉气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近两年每到上级来检查时都集体停产检修。近日,由于园区臭氧污染多次发生高值问题,检查人员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暗查暗访,终于解开了其中谜团。原来,由于怕被查出问题,每次检查时园区都事先通知企业“停产检修”,形成了事实上的故意纵容园区企业偷排偷放。类似情况不仅发生在企业。某地传统产业相对集中,污染较重,但当地为了迎合年度考核污染下降率指标,竟把眼前可以尽快治理的企业污染问题,有意推迟,导致天不帮忙时,当地污染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通过上述实例可知,一些地方存在的污染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治,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各级检查中敢于弄虚作假,一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之所以不稳固,就是因为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污染治理有死角,监督管理有漏洞。甚至有的地方严重存在以停代治、以停迎检、以停保考等治理痼疾。在大气污染防治战场上,形成了事实存在的“纵污养患”问题。

面对“十四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不仅要一鼓作气抓紧抓实秋冬防各项防控工作,还必须彻底解决夏季臭氧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顽疾,克服和严防各类“纵污养患”问题再度发生。

谋求空气质量改善政绩,不能把简单的污染问题拖延成大问题。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存在的“两高”项目污染问题已得到有效治理。但有的地方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和大局观念,为了追求在考核中年年都有显示政绩的下降率,把原本马上就能督促企业治理好的污染问题,故意变成了拖延式治理,还美其名曰“循序渐进、科学安排”。从而导致区域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本地治理成效,而且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极易形成本地和周边区域重度污染后果。

依规保护正面清单企业正常生产,不能以纵容企业违法排污为代价。为了保护污染治理成效优秀企业,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待政策,明确规定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在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时,可以正常生产,环境执法也做到无事不扰。但是,有的地方对进入正面清单的企业放低标准、把关不严,出现放纵污染等现象。虽然此后相关企业会被当地清出正面清单,但实际上已经形成超标排放的事实,对当地出现的阶段性污染高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保面子保税收,不能把企业引向污染治理歪路。如前所述,有的工业园区每逢上级检查考核,都事先通知企业以停产保迎检,以逃避问题。事实上,这些地方真正要掩盖的,是他们平时为了保税收而采取的纵容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多年,一些企业的污染问题之所以不能根治,与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存在密切相关。今天纵容了企业违法排污,虽然得到了一时的税收,但长久下来,企业治理污染的决心和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推动疫情后复产复工,不能顾此失彼。综观春夏之交出现臭氧污染高值的区域,多是前期疫情发生较为集中区域。个别地方在推动企业复产复工时,出现了环境执法为排污“让路”的情况,缺乏对有序复产复工、高质量复产复工的科学安排。个别地方的环境执法人员片面认为,支持企业复产复工就该原谅企业短时的违法排污问题,以放松监管代替帮扶指导。鉴于此,各地还是要科学谋划,以严格的生态环境要求,助推企业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李春元)

来源:中国环境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