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要求,开展为期一年的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新需求新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达到63.89%。比起花费时间去景区旅游、到乡间度假,公园绿地作为近在身边的绿色生态空间之一,成为城镇居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常性去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提升公园多元服务功能,回应群众对更高质量城镇生活的期待,但如何有序推进试点工作,确保群众从中受益,仍是待解的难题。
加快转变旧有观念。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免费开放公园设施,却在绿地周围设置围栏等障碍物,有的公园随处可见“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等标语,加之既往环保教育偏重强调踩踏绿地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不得随意进入公园绿地”观念深入人心。如今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难免让部分群众感到困惑。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需要尽快转变不合时宜的旧观念,通过学校、新闻媒体、网络等不同渠道广泛宣传,消除群众使用公园绿地的不必要顾虑。
提质增效管理水平。比起用围栏“一拦了之”,随着今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推进,对公园环境管理能力、绿地养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例如,有些植被较为脆弱,容易因游客踩踏受损死亡,不适合在开放共享区域种植,应结合实际引进一批耐踩踏、韧性强的植被品种,减少人为活动对绿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精细化养护手段,探索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方法,根据绿地植被生长周期特性进行科学养护,在满足群众使用绿地需求同时,尽可能延长植被寿命。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化解群众使用绿地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有针对性补短板强弱项。鼓励各地积极交流试点经验,持续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质量。
保护绿地人人有责。开放共享不是为所欲为,一旦出现故意伤害植被、随意乱扔垃圾、制造火灾隐患等现象,将对绿地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甚至诱发公共安全事故。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配套法治监管机制不能缺位。公园管理部门应加大人力投入,常态化维护绿地共享开放区域秩序,劝阻制止存在违法风险不当行为,对劝阻无效、性质较为恶劣的,及时联络执法机关介入处理,追究涉事人员责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广泛宣传开放共享的绿地范围、开放时间、可开展活动类型和使用要求等细则,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力度,提醒群众扮演好保护绿地“第一责任人”角色。人人遵纪守法,拥抱公园绿地资源带来的幸福感。(梅 麟)
原标题:营造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氛围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