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前期导入市场阶段,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是“充电焦虑”,即充电难、充电慢。如今,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构建,充不到电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但必须看到,与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相伴生的“充电焦虑”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缓解,成为由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与万千家庭密切相关的民生新课题。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焦虑”既体现为充电难仍然存在,充电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普及速度,以及充电设施布局不合理、冷热不均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更表现为充电便利性不高,停车难大背景下充电设施不仅难覆盖、更难普惠共享。由于充电设施可获得性和可及性的总体欠缺,对于电动汽车消费者而言,充电体验感总体不佳。必须看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目前这种充电设施与人车需求难配的状况,不仅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全面普及的突出障碍,而且有可能造成现有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的流失,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后劲。
《意见》提出,到2030年,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设立这一硬性目标的总体考量是,保证从理论上来说,所有新能源汽车只要有地方停就能充得上电,这比之前泛泛的“车桩比”要求更加明确,且贴近新能源汽车普及的现实和需求,总体上将推动形成充电设施相对充足的供给。
在这种总量化目标体系引导下,要真正缓解消费者类型不一的焦虑,最根本的是需要探索逐步成熟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路径,充分调动和激发与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相关的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以经营主体在市场中“游泳”习得的智慧和技能,做好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便利性、可及性以及更好消费服务体验,逐步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多样化的优质充电服务解决方案。《意见》在部署提升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时,把“推动社会化建设运营”摆在第一位,更释放出促进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的明确信号。
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是充电设施体系建设必须攻坚且应尽快有所突破的突出短板,一体化推进停车难、充电难同步缓解是最大难题所在。这就需要一些城市特别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率先进行探索,细化规划目标,明确支持政策,在落实市区街道以及社区各级责任分工保障条件下,探索充分吸引城市各级开发投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城市停车位运营、充电设施运营、物业管理服务、电网运营、互联网企业等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以“围塘养鱼”思路,充分发挥各类不同经营主体各自拥有的专长优势,创新从股权到经营层面各种合作模式,以最大程度做大充电设施市场,实现各方所属资产持续增值、经营利润持续增长。在当前新能源汽车高增长红利仍在持续前景下,一定能找到一条让消费者得便利、让经营者得收益的路子。
充电基础设施具有公益属性,建设任务也很迫切。急用先行,尽快增进充电便利固然必要,但不能因追求一时指标而忽略持续运营、只求“面子好看”不顾经营规律,可能导致建成的设施不管用、不好用甚至不能用。充分尊重充电设施的市场和产业属性,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动并依靠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条件让这种产业经营属性充分“自转”起来,蹚出一条解决消费者焦虑的根本出路。( 胡 旭)
原标题:应着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