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我国深海探测给全球生态“上保险”!

“两极地区是全球变暖的放大器。”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家彪以“极地冰区深海探测的创新与突破”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了极地变化趋势、国际竞争态势以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行动计划。

李家彪介绍,过去40年来,两极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北极海冰面积减少10%,体积减少50%。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等环北冰洋国家先后提出外大陆架划界案。外大陆架划界后,人类自由活动的国际海底区域大幅缩减,目前仅剩约0.6%。

相比之下,南极海冰面积变化较小,但震荡加剧,这一变化对全球海平面产生着重要影响。以资源养护与合理利用为主旨设立的南极海洋保护区,原计划选定西南极半岛、北斯科舍岛弧、威德尔海、布韦·毛德、德尔卡诺·克罗泽、凯尔盖朗高原、东南极洲、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在内的9个区域。其中,罗斯海面积最大,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尚未设立保护区或提出提案。

“基于国家实力的科技与装备的系统化竞争,冰下深海科技能力是竞争的前沿。”李家彪表示,当前,极地海洋国际计划主要聚焦于冰—海—气、生态系统、上层海洋和大气等关键领域。

其中,南大洋观测系统国际计划涉及冰冻圈、绕极大洋环流(ACC)、碳循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海洋—海冰—大气通量等重要课题;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观测计划作为全球首次北冰洋中央区国际合作项目,旨在突破对北极气候系统的认识。此外,还有南极冰盖边缘航空调查、东格陵兰深冰芯计划、全球极地发展联盟(GPDA)北极航道建设计划、中俄北极航道合作项目极地破冰船合作计划等,这些计划共同推动着极地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国在极地研究领域积极布局,发起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行动计划。南极大环计划聚焦南极绕极流在南大洋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地位,通过观测和数据支撑,揭示南大洋海洋关键过程和碳循环变异机制,为气候模式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点亮冰盖计划聚焦南极冰盖演化、稳定性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前沿领域以及冰芯钻探与环境气候演化记录重建领域,致力于研究冰盖稳定性动力机制,实现解读过去、预示未来的目标。

透视洋脊计划通过极地洋中脊,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测量与观测,回答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特殊岩石圈结构与演化过程、热液分布特征和成矿模型以及独特热液生态系统等重要科学问题。

仰望计划通过极区太阳风能量注入过程的立体和多时空尺度探测,评估极区(航天航空、通信和导航定位)空间安全影响,促进对宇宙、天体和生命的起源、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解。

李家彪介绍说,基于40多年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环境调查研究、高技术研发优势,我国积极推动深海领域大科学计划。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发起了聚焦深海领域的“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以及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项目——北极洋中脊深部联合科学探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中环报记者文雯)

原标题:我国深海探测给全球生态“上保险”!

来源:中国环境APP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