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 多角度透视五周年“成绩单”
11月1日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五周年。2024年年内,沪苏湖高铁线、上海地铁17号线西延伸线等多条城际线、高铁线将建成通车,未来示范区内将实现30分钟...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各国需要切实推进全球气候行动
在11月6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年度报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以数据和事实体现我国重信守诺、聚焦落实的理念,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如果没有沙尘天气,海洋里的珊瑚礁可能会消失
“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沙地和戈壁,是自然恩赐的资源宝库,也是生态用地的一种重要类型。”卢琦说,虽然荒漠的生境条件极为严酷,但其蕴藏着大量珍稀、濒危、特有物种...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和气候相关死亡人数减少 但经济损失增加
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三分之一国家的气象和水文部门提供的气候服务处于“基本”水平,近三分之一处于“高级”或“完整”水平。
工信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柳叶刀报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化石燃料减排对全球排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截至2023年,中国已采取重要措施,在气候变化讨论中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强调需要将可再生能源置于公正转型的最前沿。
为啥静稳、逆温、高湿下容易造成秋冬大气污染?
对于高湿,刘超认为,由于秋冬季夜间的辐射降温作用,水汽容易发生凝结,近地面相对湿度会变大,造成了污染物吸湿增长,会加速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使人感觉秋冬的雾、霾天气...
数说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绩单” 打造美丽家园贡献出“中国方案”
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11月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公布了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现状。
中国科大开发出高效太阳能蒸汽蒸发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波教授团队在太阳能驱动海水淡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巧妙地开发出高效太阳能蒸汽蒸发器,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机械稳定性和耐久性...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4年度报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