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合肥用大数据技术“治水” 巢湖未来3天水质和藻类可预测预警

视频监测系统,让管理者拥有“千里眼”,足不出户掌握河面情况

合肥构建“水环境一张图”,利用大数据“智慧治水”

每天早上在上班前,陈勇都会定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他所负责管理河段的各项水质数据。陈勇是一名南淝路的河段管理者,给他发短信的是一台机器——水环境大数据平台。

当前,合肥生态环境局正在开展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信息化建设,启动了大数据平台(水环境大数据一期)建设,通过“水环境一张图”整合全市水环境相关数据,实现“足不出户”远程视频监控、水质超标自动报警和卫星遥感监测分析蓝藻等功能。7月28日,记者走进“水环境大数据平台”,揭秘合肥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治水”。

揭秘一: “水环境一张图”实时报告

合肥有着多条河流,又形成了众多支流,仅入巢河流就有30多条,如何精准掌握每条河流的水质情况?

记者在“水环境一张图”监测网络上看到,仅南淝河就建有大大小小2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为何在一条河流上设置多个监测站?

“南淝河有许多支流,在主流与支流交界处会设一个监测站,如果水质数值发生异常,能及时反映发生在哪一段。与之相同,在不同县区交界处,我们也会设置监测站,作为考核县区河流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崔巍说,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每个监测站在平台上将显示出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其中劣Ⅴ类是红色,闪烁代表着“水质超标”。

“当看到出异常时,我们可以进入站点界面,查看具体异常情况,平台会结合监测数据自动分析出主要污染源及超标倍数。”崔巍说,不仅如此,大数据平台每天还会将水质数据,通过短信自动发送给各河段的管理者,就如同文章开头的一幕。

截至目前,全市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65个,人工监测站100多个,在建95个,监测点位覆盖全市主要河流、湖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在“水环境一张图”上,各项数据每天自动生成,一个全市统一的地表水水质水量自动监测体系“跃然而起”,一目了然。根据水质数据和主要污染源分析,可以辅助管理者进行分析决策,做出相应的治理举措。

揭秘二:视频监控让污染行为无处遁形

在这张“水环境一张图”上,不仅可以提供水质数据,还能实现实时画面的传输。

记者点开了“南淝河肥东县龙栖地”的一个摄像头,屏幕上随即出现该段河流的情况,该摄像头可以360度旋转,镜头可以拉近拉远,清晰地看到站在船只上的人的举动。

“这是一个高清镜头,像素200万,不仅可以看清船上人员的一举一动,还可以将镜头拉近,查看沿岸有没有管道伸入河里排污。”崔巍说,“工作人员曾在一次日常监控中,发现有船只往河里倒垃圾,立刻通知河段负责人员前往处理。”崔巍介绍,监控摄像头安装在塔上3.40米高度,监测范围覆盖2—3公里。随着监控视频设备的应用,提升了“水环境一张图”的功能,让监察人员拥有“千里眼”,实现“足不出户”了解河面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在南淝河、十五里河和派河三条河流纳入视频监控的重点范围,安装有40多个视频监控系统。下一步视频监控范围还将扩大,“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的95个一体化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部具有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结合水质监测站的数据,以“画面+数据”的监管形式,为全市重点污染源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揭秘三:及时“捕捉”蓝藻暴发前兆特征

巢湖八百里,在这么大的水域范围内,如何才能做到对蓝藻进行评估和爆发预警?在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的大数据平台上,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和“水质模拟预测”技术,实现巢湖未来3天水质和藻类短期预测预警。

记者看到,崔巍点开该平台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功能,点击进入“巢湖蓝藻监测分析”,大屏幕上弹出一张巢湖卫星图,上面出现实时的巢湖水域状况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条件和相关水质数据,对蓝藻暴发进行预测预警。”崔巍说,这是一项监测技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对卫星MODIS影像数据进行蓝藻水华的监测分析,及时“捕捉”巢湖蓝藻暴发前兆特征、监视蓝藻水华空间变化,并自动生成蓝藻周报。

“一旦出现数据异常,工作人员能及时采取措施。比如,加大蓝藻打捞力度、提升藻水分离站处理能力等,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崔巍说。

同时,该平台还具有“巢湖日常水质模拟预测功能”,基于巢湖地形和湖体水域数估离散化,水平面划分了918个正交曲线网格。为更加科学的定量模拟光以及营养盐对藻类在垂向空间的变化,湖体垂向共计分为4层,从顶部到底部共生成3672个计算网格来表征三维立体的巢湖,基于入湖河流水文水质等诸多数据,模拟出湖体水位、水质营养盐及藻类的时空分布,从而对巢湖水质和蓝藻分布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估和预警。

来源:合肥晚报

原标题:  看合肥如何大数据“治水”——揭秘“水环境一张图”


责任编辑:周虹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